意大利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

北京那家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综观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历程,宗教、战争和贸易是三大主要途径。意大利与中国在地理上处于欧亚大陆两端,遥遥相望。在现代之前,两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宗教和贸易则成为双方主要的交流领域。意大利人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其特定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所塑造的民族特点,使他们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扮演了活跃的先锋和主力角色。

  中西交流之初,古罗马与中国的往来大多仅存单方面史料,缺乏互证。例如,根据《后汉书》《晋书》记载,罗马使节于公元年、年至年曾经到达中国。然而,罗马方面却没有史料加以印证。根据罗马史料记载,奥古斯都时代,一个来自“丝绸之国”的使团曾经到过罗马,但中国史料却没有提及。可以确证的事件是公元97年受班超之命,甘英原本要出使罗马帝国。他到达了波斯湾,却没有继续前行,也许是当时控制交通要道的安息人的劝阻导致其折返。

  由于空间上的距离,素未谋面的中西方之间形成了某些神话和传说,人们将自己对黄金时代的思念和对乌托邦幸福的渴望,寄托在遥远的民族身上。中国人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其人质直,市无二价”。在通往大秦的路途中没有匪徒,他们任命三十六位元老商议国事,立贤者为王。而罗马人称中国为“丝绸之国”,中国人非常高大、红头发、蓝眼睛,他们不知天主,长寿可达几百岁。此种想象与实际出入较大,但双方均以对自身的文明自信为基础,又对大陆另一端怀抱某种广阔胸襟和探知欲望。

  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经中间商口耳相传甚至有意曲解的认识得以部分纠正,对东方的重新认识也成为西方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催化因素。在后世史书里,该时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人非马可·波罗莫属。其实,他只是若干担当中西交流媒介的意大利人中的一位。宗教方面,来华传教的主要人物均来自意大利。若望·柏朗嘉宾于年启程来华,回到欧洲后编撰《蒙古史》。若望·孟德高维诺则以教宗特使身份,于年从意大利出发,经海路到达中国,觐见元成宗后未曾离开,直至年逾八旬去世,墓碑至今留存泉州。

  在贸易方面,年泉州海关官员赵汝适编撰《诸蕃志》,其中记载了西西里岛的部分情况。而根据西方文献的记载,在来华的意大利商人中,有名字可查的包括若干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其中有人甚至迎娶了中国女性,在华定居,终老于此,扬州还曾出土这些意大利人的墓碑。14世纪,一位佛罗伦萨银行职员将自己和同事们的工作经验,整理编成一本名为《买卖手册》的书籍,为前往世界各地的商人介绍如何旅行,其中就包括他从未到过的中国。尽管如此,马可·波罗仍是该时期中西交流进程中最重要的一位意大利人。他留下的游记刺激了欧洲的世俗欲望,催生了地理大发现。

  马可·波罗不会想到,他的举动间接导致意大利逐渐失去其坐享了几个世纪的繁荣,欧洲的金融、贸易中心不再专属于意大利,中西交流的贸易途径也开始被其他欧洲国家开拓和垄断。不过,意大利人继续掌握着宗教途径。耶稣会会士在中国的活动之所以能有所突破,要归功于几位灵活行事的意大利人。例如,范礼安于年9月到达澳门,随后他认识到,葡萄牙和西班牙诉诸武力、枪炮的思维并不可取,这两国的宗教人员深受国家利益、种族偏见和僵化思维所左右,不易妥协,对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不感兴趣。于是,他向上级会院请求,调两名年轻的会士来澳门学习语言,还坚持要求必须是意大利人,他们因其性情和文化背景而没有民族主义偏见,比较适合担此重任。利玛窦因此被派至澳门,并以实践证明了范礼安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在利玛窦之前,意大利人之所以在中西文明交流过程中占据主力位置,基本上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西方世界的“中心”。古罗马帝国的辉煌时代自不必赘述,他们那时正处于西方文明的第一个鼎盛时期,面对东方,他们具有天然的话语主导权。“大秦”这个称呼最初由中间地带的中亚民族所创,意为比秦国(中国)更辽阔、更强大。经由中间商的交流,中西双方对彼此的印象更像神话和传说,但这是基于各自实力和政权稳固的平等想象,且双方文明的发达程度足以支撑这种平等的、想象模式的交流。不仅如此,间接的物质交换同样仰赖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古罗马人也许对中国人的外表认识有误,却对中国的丝绸非常熟悉。罗马帝国每年造币总数的一半都流向了东方贸易市场,罗马人强劲的购买力使其成为西行丝绸最大的消费群体。

  4—10世纪,希腊文、拉丁文资料对中国的印象基本上停留在古罗马时期。13—14世纪中西交流有所进展,这也正是意大利历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期。地中海商业空前繁荣,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具备促进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经济基础。以马可·波罗的出生地威尼斯为例,10世纪时,威尼斯已拥有远洋舰队,并取得了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而后几乎完全垄断了君士坦丁堡、小亚细亚港口以西的运输贸易。在十字军东征的年代,威尼斯在为军事活动提供运输和物质保障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厚报酬,同时也借机扩大了商业势力范围,迎来迅猛发展时期。其实,除去战略、地理位置优势以外,威尼斯并无更多凭借,却建成了集发达的呢绒业、丝织业、造船业、兵器制造业等于一身的海上强国。这些亚平宁半岛城市国家的繁荣,使得意大利在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方面面临极大挑战,但是也为意大利人长期担当中西文明交流的主力军角色提供了机遇。这些城市的居民对封建桎梏更加漫不经心,而对灿烂的西方古典文明更为热情。他们不因对某个王权的效忠而浴血沙场,更愿意纯粹地忠于商业利益或者宗教信仰。

  马可·波罗背靠强大的威尼斯,践行了中西文明交流的贸易途径。另一位杰出人物利玛窦则践行了宗教途径,其背后是意大利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但是,利玛窦的作为不单单具有宗教意义,正如马可·波罗虽然集中体现了地中海资本主义萌芽背景下的商业扩张动机,其意义却也不局限于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一样。

  首先,意大利历史具有复杂性与统一性。一方面,长期以来,亚平宁半岛上四分五裂、邦国林立,各城市国家在政治、经济利益推动下彼此混战,企图通过内部斗争建立最高权力,显得水火不容,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压倒性战胜另一个。另一方面,他们又存在血缘、文化、家庭生活、政治、经济、宗教行为等多方面的统一性,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虽无法完全分裂,但也不能顺利建立统一的独立王国。多样性是意大利的优势,奠定了意大利人承担中西文明交流使命的基础。其地方认同和宗教认同长期高于后来形成的民族国家认同,他们不易被民族主义偏见和国家利益认同所左右,因此更乐于与遥远的东方文明进行交流。

  其次,罗马的历史传统和人文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意大利人形成对另一种文明的相对开明、包容的态度。诚然,这种态度背后受强烈的目的驱使,他们青睐灵活、务实的手段,冷静地   综上所述,悠久而厚重的历史积淀促使意大利人形成了相对开放的文明观。而其国家统一进程的迟缓,尤其是强烈的地方认同和宗教认同,使得意大利人长期不受民族国家意识的影响,而是从现实利益出发,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达成宗教和商业目的,从而成为13世纪和16世纪两次中西文明交流繁盛时期的先锋和主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信美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3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