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上钢琴师那些你没看到的东西
星期五言: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表现手法是象征性的,比如说那条虚构出来的乌托邦式的轮船,比如说那个小号手两只左右晃动的眼珠,甚至于故事虚构出的那个钢琴师、那个来挑战钢琴师的爵士乐发明者……而这些象征性的人或物或事背后隐藏的便是复杂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背景(当然还有创作者的情感)。因此,从现实角度而言,我们从该片视觉听觉上获得的东西可能远远小于它所涉及到的东西!那需要一番解读。
当然,本人绝不是在肯定解读这部电影的必要性,因为光是凭观感,它也足以满足不同层次观者的需求了,比如说一个学音乐的人从电影里的专业技能中得到的灵感;一个在外漂泊的上班族在电影讲述者的境遇上得到的共鸣;一个在理想与事业间徘徊的人从钢琴师与小号手之间获得的启示等等。这也恰恰证明了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它是娱乐性与思想性并行的,也是多元化开放式的!
好啦,说清以上两点后,本文将带大家从三个角度(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东西、隐藏在象征性手法背后的东西、较“加长版”删减的东西)来看看这部电影那些我们“没看到的东西”。
(注:我们的解读是以分钟加长版《海上钢琴师》为基准的,正在国内上映的《海上钢琴师》为分钟版)
文:无名宫\编辑:Mr.Friday\图片:电影截图
一、故事背后你所没看到的
1、电影所跨越的时(代)长(度)
要知道电影故事所跨越的时长,只需注意电影中人物提到的几个时间点和几句台词:
▼首先是年这个时间点:
这是电影主角的名字;同时也是男主角在船上(维吉尼亚号)被发现的时间;当然也是整部《海上钢琴师》故事的起点。
▼其次是24岁这个时间点:
这是小号手(也是剧中故事的讲述者)登船的时间,如果我们假设小号手和钢琴师年龄相仿,再假设钢琴师被发现的时候离出生日不远,那么便可推算出小号手登船的时间是美国二十年代初期。(注:小号手曾被人称呼“Yank美国佬”,这说明他应该是个地道的美国人)
▲注意小号手出现在电影开端闪回镜头中,说明那不是故事的开端,而是他24岁登船的时间
▼再次是年这个时间点:
这是小号手离船的时间,也是他跟海上钢琴师分开的时间(自此两人一个陆上一个水上)。
▲注意小号手离船时的色调反差以及他前面的那群富人
▼最后是琴行老板的一句台词:
“但战争结束后,人们都想听明快的曲子(不听爵士、布鲁斯了)……”
注意“战争结束”字眼,它发生在小号手离船()后,那艘维吉尼亚号船即将被炸毁、小号手再次登船寻找钢琴师前。显然这个战争指的是“二战”!而轮船被炸毁之时,也是故事的终点。
根据以上,我们不难推断出《海上钢琴师》电影故事跨越的时间是从年到年后的半个世纪。这绝对是史诗级别的“电影时长”了!
2、这段时间欧美发生了什么
(提示:爱因斯坦的合影、连接欧美大陆的船)
注意:我们这里之所以说的是欧美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那是因为那艘维吉尼亚号船连接的是欧美大陆,这在电影中反复被强调过(它承载的多为欧洲移民)。
▲注意英国国旗和美国自由女神像的对应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前文那些时间点所涉及的一些细节——
首先是海上钢琴师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这该在-年前(也就是小号手上船前):
显然,这段时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一战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大量的欧洲人移民美国(这在船上有集中的体现,也不难看出那时的难民对美国的渴望)。
其次是小号手登船和离船间的那些年,这是-间的事情:
注意,这段时间美国颁布了禁酒令,国内大量正规行当倒闭,同时投机分子、匪徒、黑帮盛行(这在另一部意大利人拍的电影《美国往事》里有集中体现);
禁酒令后期(-)爆发了美国经济大萧条(这也是“美国梦”破灭的开始);
再次是年后,美国禁酒令逐渐被撤销。这也是小号手离船后的时段。然而,这个时间点所蕴含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来看电影中的一个细节——
海上钢琴师躺在船舱卧室的床上,床边的墙上贴满了照片,镜头逐渐拉近,我们看到了其中一张照片的特写:那是他跟爱因斯坦的合照(如果你再仔细看,还有钢琴师跟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合照)。
我们抛开导演出此镜头向伟人致敬的可能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照片在提示我们一件事情:二战爆发了(注:爱因斯坦离开德国去美国大概就是在年)!
综上我们来做个总结,这半个世纪欧美发生了什么,按电影里提示的东西来讲,那就是:一战、美国禁酒时期、美国经济大萧条、二战、二战后的工业衰落(这段体现在小号手船外的戏份上)。
3、小号手、钢琴师经历与身份的互补
我们如果以上面这些事件点为参照物来看《海上钢琴师》两个主要人物的设置(小号手和钢琴师),你会发现,刚好两个人的经历起到了一个对现实事件互补的作用。换句话说,钢琴师没经历的陆地上的生活,那个小号手都经历了!——这其中包括战争,包括社会动乱,包括经济衰落,包括美国梦的破碎……
而小号手没经历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海上钢琴师都干了!
如此看来,我们是否可以说两个人物的设置,一个是现实中的具象人物,一个是艺术上抽象出来的人物;一个是对现实生活的呈现,一个是对幻想生活的假设……
两个人合在一起产生出了极强的艺术对比性与对称性,电影其他各处的象征情节则都是在这两个人物连成的轴线下表达出来的。
那么在这种象征性的对比与对称中,又隐藏着什么我们没看到的东西呢?
二、象征性背后你所没看到的
1、关于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
“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故事以及听故事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原文:You’reneverreallydoneforaslongasyougotagoodstoryandsomeonetotellitto)
这句话出自海上钢琴师之口,但通过小号手复述不下三遍。非但如此,电影在演到小号手讲故事的时候,多次表现出了那些听讲述的人被深深吸引的迹象(表现在闪回前后衔接以及听者反应上)。
这足以证明导演对讲(电影)故事手法和技巧的重视度了!也足以体现意大利导演讲故事善用的方式了!(几乎同年上映的港产片《南海十三郎》与此片讲故事手法异曲同工,请参看《这部97港产片竟神预演了中国电影的命运》)
纵观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用的都是这种讲故事的方式。
2、三个F*ck……
《海上钢琴师》里的主要人物总体来说都挺绅士的,都文绉绉的、好脾气,因此,电影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F*ck”显得格外显眼,其实准确的说正式从人口中说出的不多不少只有三次:
▼第一次是钢琴师父亲对船长:F*ckthelaw(法律)
▼第二次是少年钢琴师对船长:F*cktheregulations(规则)
▼第三次是钢琴师对来挑战的乐手:F*ckjazz(爵士乐)
我认为这三个F*ck可不是随手拈来的台词,他是导演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象征性的台词,它体现出了创作者对政治、世俗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态度,同时也为这艘维吉尼亚号轮船萌生了一层高度民主、乌托邦的浪漫色彩。
这三句话构成了创作者整部电影的个人情感框架。
3、被炸毁的船、钢琴师以及没落的爵士乐
当然,也正是这层浪漫色彩让这艘船越发显得虚幻、超现实、不得永久。这也是维吉尼亚号最终被炸事件的象征性意义。
注意:与轮船同时毁掉的还有另外两样东西——钢琴师和“爵士乐”
海上钢琴师随船毁灭不难理解,他的人格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是在现实中无法存活的,从现实角度来讲,他这种人要能在“文明社会”活下去才不对劲儿了!
我们来看“爵士乐”。创作者的情感在那个小号手船外的戏份上展现无遗。电影开篇就演出了一种悲剧色彩——他(小号手)生活窘迫、要卖掉自己最爱、最珍贵的那个康恩牌小号,而这个小号在商人眼里,只不过值六英镑(二十五美元)。这些数字和情节足以象征化地表现出创作者对“传统爵士乐”没落的伤感。
▼现实中,爵士乐的发展曾经历过两此转变:
一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向北部地域上的迁徙。这次转变让传统爵士乐更普及了,但同时也更商业化了。被商业包装下的爵士明星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电影中那个从纽约赶来PK海上钢琴师的爵士乐手便是这种转变过程的象征性代表;
另一次转变是二战后爵士乐的融合化、摇滚化,这也是爵士乐进一步向商业化靠拢的印证。(猫王、披头士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如此看来,导演将爵士乐没落的个人情感与时代、社会没落捆绑到一起,其象征性手法极其高明。
4、钢琴师下船、扔帽子、回船
很多看过《海上钢琴师》的人总在纠结钢琴师为什么不下船这件事,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更别说还有个一见钟情的女人在等着他……
这种想法是典型脱离现实的商业片的思维模式。很多人可能会把不下船的原因归咎于钢琴师父亲以及那个意大利人的话对他造成的影响,但这是建立在一种特殊性与艺术偶然性之上的!
如果我们把海上钢琴师当成一类人的象征,并理解这类人无法在现实存活的概念,就不难理解钢琴师的选择了(这点前文提过)。
那么现实是怎样的呢(或者说陆地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片中钢琴师下船与留船的那个临界点——
注意:空中的飞鸟和被钢琴师扔出的帽子形成了视觉上的对应,两者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当然,这个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本人的主观感触是——
那个高楼大厦、烟雾缭绕的飞鸟象征着在城市中打拼的人的未知下场,而那个帽子,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文明”。钢琴师扔出帽子,也表现出了他对这种可能在陆地上发生的生活的恐惧与抵触。转身回船表现出了他与这种“文明社会”的诀别。
5、眼珠晃与船晃
如果你能把船上那些浪漫色彩的“晃”跟现实中小号手眼球的“晃”形成对比,便不难体味出这其中的象征性色彩。
自然,对于小号手,这个在海上陆地游移不定的人,他的生活也一定是游移不定、左右漂泊的,他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也是游移不定的……
正像钢琴师临终说的那样:在琴键上创作的音乐是无限的……而在(船外)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你根本就无法去演奏,你坐在了错误的钢琴前……
三、“删减版”你所没看到的
1、开头小号特写镜头
分钟删减版的开端是镜头俯拍楼梯上坐着的小号手,画外音小号手的声音开始讲述。加长版在这段戏之前多了一个小号喇叭的镜头特写,镜头稍微向后拉,叠化致楼梯俯拍。
我认为这一镜头的加入强调了故事“主观叙述”的概念,提示了我们不仅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