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百国之木艺术家与策展人透过命运
温州通江达海,自古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贸港口。在当下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岭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温州博物馆承办的《命运与共——高公博“百国之木”雕刻艺术展》,自年在温州博物馆启幕,先后在嘉定博物馆、同济大学博物馆、遵义美术馆举办巡展,现正在温岭市博物馆精彩展出中。巡展推陈出新,形式不断提升优化,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展览模式,在各地都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
展览展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公博,历经十年所创作的件当代木雕艺术作品,紧扣“命运与共”的时代主题,展现不同国家人民在多元化世界下“求同存异”的内在精神需求。温州博物馆参与策划本次展览,与时代共鸣,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本文特邀艺术家高公博与策展人马炯分享本次展览的契机、策展背景、作品创作历程等背后的故事。
艺术家篇
本次展出作品取材来自个国家,请问您最初是如何构思“百国之木”这一创作题材的?
我从年开始雕刻,到现在已经57年了。在第45年左右时,国内的木材我几乎都已经接触过,于是决定开始雕刻国外的木头。各个国家虽然地域不同,习俗不同,文化不同,但有一个最重要的相同点——人民都盼望着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便从这一角度去构思题材内容,挖掘国外的历史背景、民俗故事、民间传说、诗歌文学,从中寻找灵感来进行创作。
这些木材因为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可能有着颜色的不同,肌理的不同,气味的不同,您会结合每个木材的特性去创作符合其特质的作品吗?
每一块木头都是有生命力的,在等待着人类去孵化。这些木材来自于不同国家,有大有小,造型各异,我的首要目标是保留它们的自然美,不以过度的人工雕琢去改变其原本的面貌,从形态现状着手,采用体块型、木砖型、流水型、泥沙型等方式去塑造他们。我喜欢和木头换位思考,把它们当作我,把自己当作它们,如果我是这块木头,会如何期待人类通过雕琢,充分展现我原有的纯朴自然韵味。因此我以保护木头为本,采用十几种雕刻技艺,慢慢梳理出了不同的作品风格,并延续我“新奇独变”的创作理念——新的理念,奇妙的造型,独立的个性,以及美的变化。
您的作品融合不同国家的历史人文、社会事件进行创作,可以与我们分享几个作品故事吗?
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过程中,我才深入地了解到中国这几十年来一直在力所能及地为国外人民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如筑造公路铁路,支援医疗卫生,建设希望工程,送电送水……比如塔吉克斯坦,中国为塔吉克斯坦建造了宽敞的公路,一位老人沿着公路走了几天几夜到达总统府,为的是请总统代他和部下的人民,向中国表示感恩。这位老人说自己一辈子没有走过这么好的公路,甚至祖祖辈辈都不曾想象会迎来这样美好的生活。我听了这个故事深受感动,雕刻了他的感恩之心,感恩之路。
作品名称:《感恩之路》“RoadofGratitude”
来源国: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松木25××25
还有一些国家与中国颇有渊源。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很久以前来到中国游历,回到意大利后,他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记录成书,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年,一位72岁的意大利老太卡马罗塔计划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从故乡出发徒步抵达中国。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结令人动容,由此我创作了代表意大利的这件作品。
作品名称:《马可波罗》“MarcoPolo”
来源国:意大利Italy43×14×6
本次展览从温州出发,去过上海,到过遵义,一路走来您有怎样的感受?
我发现展览主题“命运与共”引发了大家普遍的共鸣,展览的展陈形式使其成为一个特别的艺术项目。这些作品在技法上追求开拓突破,采用了跳刀法、劈凿法、敲痕法等十几种方法,每件作品都能带给观众全新的观感与体会。我认为好的创作不是复制过去,而是创造未来,我们应该在沿袭前辈手中技艺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创造继续推动发展,推动才是传承真正的目的,我的使命应该是推动,“百国之木”的创作也是我个人突破原有模式的一次新的尝试。
您从年开始从事黄杨木雕艺术,也是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可以谈谈您的创作历程吗?
我习惯每十年一次突破,在潜心传统木雕近20年时,我感到那并不是我渴求的一种状态,于是我在传统木雕的基础上开拓了根雕艺术。从前黄杨木的根被当作柴火,我觉得很可惜,因为它的根很漂亮,于是又研究出了黄杨根雕这一艺术品类。又过了十年,我与《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聊天时他提出“从似与不似中寻找新的品类”,我深受启发,之后尝试把黄杨木劈开,发现了里面令人惊讶的纹理。大家过去只追求黄杨木外在的美,原来不可触摸的内在也同样蕴藏着迷人之处。于是年我又开拓了黄杨劈雕,十年后开创了黄杨意雕。
黄杨木是国内较为珍贵、精美的木头,素有“家中有黄杨,辈辈出栋梁”这一说法,清代的兰溪戏曲家李渔也曾说黄杨木是木中君子,我感悟到自己原来一直在与君子交流。这几十年我经历了技艺的摸索,因此“百国之木”是厚积薄发式的作品,是自己几十年来经验积累的体现,也受到很多国内外艺术家的启发。除了木雕,近十年来我每天晨起学习书画与篆刻,刻温州百工工匠,刻甲骨文。我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通过练习我从不会书画到可以创作作品,这样的过程让我有一种快乐和幸福感。
木头这一艺术创作载体包含着您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思考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