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北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很近
中国很近,汉语不难(案例分析)
由于新接手的这个零起点班里有中学生,也有大学生,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自我介绍后我没有马上开始上课,而是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己会的汉语或说说有关中国的事情(我一般会问为什么学汉语,可是鉴于我目前的意大利语水平,我没有问,打算以后他们会一点儿汉语以后要求他们用汉语回答),结果学生几乎都说了“北京”“你好”,还有一个学生会说“谢谢”“再见”。后来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发现那个学生比其他学生水平高一些,之前应该接触过汉语。
就着学生的回答,我说:“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吧!”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了几张关于中国的图片(都配有汉字、拼音和意大利语的解释):中国地图、长城、故宫、鸟巢、水立方、北京烤鸭、剪纸、中国结。学生们都很认真,尤其是几个年纪小一些的学生,开始讨论起来。我说:“今天先看到这里,以后我们慢慢学习。现在先开始学拼音,学会了拼音,你们就能念这些汉字了。”这时,有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儿问我:“老师,汉语很难吗?”我其实很高兴学生能问我这个问题,这正是我想给零起点学生强化的一个意识:汉语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当然如果面对的是高级班的学生,我就会直接告诉他们汉语不容易,你们得认真学)。于是,我马上开玩笑地抱怨说:“汉语有点儿难,可是你们是意大利人,你们会意大利语,所以对你们来说,汉语不难。比如,汉语里的“是',在意大利语里有è,sei,sono,
siamo,siete,ero,eri.era,eravamo,eravate,eravano(essere的各种变位),可是汉语里就只有一个字!”大家一听都笑了,大概是因为我说话的语气很像是被意大利语动词变位整得快发疯了吧。
根据克拉申(Stephen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对于学习者的差异现象,一种解释是他们接受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不同,另一种解释是学习者不同的情感因素在发挥作用。这种情感因素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感等。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高,自信心强,焦虑感适度,“情感过滤”就弱;反之,“情感过滤”就强。中国和汉语,对于很多国家的学生来说都很遥远,初学汉语时学生对这门语言肯定是好奇与担心并存,很多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对汉语学习中要面对的困难可能一无所知,也有的学生甚至存有“汉语最难学”的看法。教师通过何种方式把中国和汉语介绍给学生,消除学生过度的焦虑和担忧,提高其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树立“中国很近,汉语不难”的观念。这些问题往往在第一节课就会被摆上台面,等待解决,并将伴随汉语学习过程的始终。
在第一次课上,本案例中的教师利用观看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走近中国,以开玩笑的口吻让学生意识到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难易之处,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好方法。当然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要选用不同的导入内容。一般来说,如果教学对象是成人学生,考虑到他们一定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关于中国的信息,就可以像本案例中的教师那样,选择展示中国地图、长城、故宫、鸟巢、水立方、北京烤鸭、剪纸、中国结等一些能激活其头脑中背景知识的信息;如果教学对象是中小学生,就要选择一些更典型、有趣、易记的材料,如国旗颜色、地图形状等。用直观的方式展示给他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