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后实录走进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下

年4月4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诞辰90周年”纪念放映迎来第一场重磅活动。在电影《压路机和小提琴》映后,我们邀请东欧电影研究专家、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策展人王垚老师带来塔可夫斯基导读,并与我馆策展人沙丹进行交流,带领观众一起走进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

文字整理

钱佳仪

校对

李祎然

第一部分链接:

映后实录

走进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上)

以下为映后实录第二部分:

塔尔科夫斯基的艺术手法

王垚:一般来说我们对塔尔科夫斯基的艺术手法怎么总结?

首先文体上是“诗电影”。不强调有因有果、三幕结构或者特别叙事性的东西,段落之间的连接是一种诗的逻辑,《镜子》尤其明显。《压路机和小提琴》还是比较叙事性的,但是好像也没什么核心事件。放到现在,你在剧作课去写一个故事,都要求有一个logline,一句话梗概讲清楚你的故事。一句话怎么讲清楚《压路机和小提琴》?我们来试一试:“一个学音乐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小男孩遇到了一个司机,他们一起躲了一场雨,吃了面包喝了牛奶,拉了小提琴,约了一场电影但是没看成。”老师说:“滚。”(笑)电影不该只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或者说叙事性对于电影来说是必要的吗?并不是。

其次是题材、形式与内容。与“诗电影”相对应,塔尔科夫斯基广义上也在现代主义电影里面,《压路机和小提琴》里有没有“想象”?比如影片结尾的场景,小男孩在楼道里像一抹“魂”,是纯主观镜头和纯第一人称视点;接着一个大俯角拍摄,他跨过一滩水,一群鸽子飞过,小男孩跟司机一起开着压路机往画面左上角开去,这其实是一个想象的场景。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中,想象、回忆和梦境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他喜欢在一个镜头里面把这些东西全部统合到一起。

电影《压路机和小提琴》片段

老塔最著名的几个名场面,比如《乡愁》结尾,意大利的破教堂里面有一个俄罗斯的乡村,那是一个纯粹精神性的画面来表达回忆、想象和梦境的无差别;比如《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讲了很多宗教相关的内容,和文化、精神性方面会有连接,也有人批评说他在电影里面过于虔诚,通过电影来跟上帝对话,有点不太待见观众。

下面是影片和导演自身的互文关系。小男孩和司机的关系,其实是老塔自己和缺席的、想象中的父亲之间的关系。《镜子》显然讲述的是他跟母亲的关系,但也包含着缺席的父亲的归来。《飞向太空》更多的是跟父亲的关系,妻子和母亲又以另一种形态出现。

塔尔科夫斯基

何以成为艺术电影的至高象征?

王垚: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他为什么成了艺术电影的代表?

首先是冷战跟后冷战结构的问题。冷战结构里苏联的艺术天才,在国际电影节这样一个文化对抗的场域里,西方世界一定是要大力表彰的。尤其是后面他还离开了苏联,在冷战逻辑下充当了一个很特殊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他的电影本身过硬,而且并不以政治为第一元素。就说安杰伊·瓦依达,他的名作《铁人》《大理石人》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它们最重要的地方恰恰是政治性,当然艺术性也很高,但是到后冷战时期这套逻辑、这套语言的背景不存在了,我们就得寻找冷战和后冷战年代什么是可以“通约”的。

那回来看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给我们的是什么?他告诉你电影可以这样拍,电影不仅可以叙事,还可以表现更深刻的东西,电影可以跟人的思维以及精神生活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而且,他的电影本身就很美,能达到与他的父亲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苏联最好的诗人之一)的诗歌相近的艺术意境,这些东西是可以超越所谓意识形态的。

其次是电影节。除了戛纳之外,很多电影节包括上影节、北影节都做过整个修复回顾展这个系统,它本身也是开头讲的“经典命名机制”的一部分。

那么塔尔科夫斯基的超越性在哪?在于他所有的片子里都有能够超越题材本身的东西。比如,《飞向太空》最后讨论的是上帝、是神性、是超验的体验,而不是任何一门宗教的,而且这种宗教体验是直接从你的内心出现的。结尾名场面他一直魂牵梦绕的家,其实是在索拉里斯星那一片汪洋大海里面。莱姆对《索拉里斯星》的科幻设定中,整个星球是一个超验的智慧生命,它能读取你内心的悔恨,触及生命中最痛苦的、永失所爱的记忆,然后把它现实化。这既是科幻,又是宗教体验。当时莱姆非常生气,觉得你拍的和我写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况且当年在塔尔科夫斯基之前,《飞向太空》已经拍了一个电视电影了。但最后会发现《飞向太空》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两个科幻电影之一,在各种语境下都与《太空漫游》并列。

电影《飞向太空》海报

再比如,《镜子》讲述的是关于记忆、关于母亲和孩子这一人类最普世的情感;《乡愁》讲的是任何人都会有的离家怀乡的情绪,《乡愁》和《牺牲》其实讲的是一件事情——我们这个世界能不能更好?我愿意为了全人类献祭我自己。名场面烧房子就是献祭的一个过程。

对塔尔科夫斯基的致敬

王垚:关于老塔的影响我们下面看几个例子。左边宽银幕的两张剧照来自《荒野猎人》,上面对应的是《镜子》的名场面烧房子,下面是死掉的原住民妇女胸口飞出一只鸟,对应《乡愁》里开场的圣母像胸口飞出麻雀,网上有个剪辑叫做“TheRevenantbyTarkovsky”,就是“塔尔科夫斯基‘拍’的《荒野猎人》”。这是我从中间截的两张,大概有三分钟的一个视频,非常有意思。(见下图)

电影《荒野猎人》《镜子》对照

接下来是努里·比格·锡兰。左侧两张是塔尔科夫斯基的《潜行者》和《镜子》,对应右上图是锡兰的成名作《远方》,右下图是《三只猴子》。第一组是直接引用,第二组是去找相似性构图。(见下图)

电影《潜行者》《镜子》《远方》《三只猴子》对照

左上《潜行者》,右上《远方》,左下《镜子》,右下是锡兰的一个短片叫《茧》,你能看到地平线的位置都一样,有很多相似的构图。(见下图)

电影《潜行者》《远方》《镜子》《茧》对照

再看几个名场面,左上是《镜子》,右下是《牺牲》,左下能看出来吗?是《画皮2》。(笑)我跟乌尔善导演核实过,就是从《牺牲》而来。不要小看《画皮2》,中间赵薇和周迅洗澡、换皮那个片段,能看出伯格曼的《假面》,乌尔善导演其实很“迷影“、很作者性。(见下图)

电影《镜子》《画皮2》

《牺牲》《地球最后的夜晚》对照

沙丹:我这里插一嘴,乌尔善导演老到电影资料馆来看电影。今天早上我看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