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帮中国点亮过多次科技树几何学世
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科技交流源远流长,两国距离虽然遥远,却早在汉朝和古罗马时代,就已经了解对方的存在,并且给予对方的国家极高评价。
我们今天需要讲述的是,中国和意大利在历史上曾互相传授过不少文化科学知识,多次帮助对方点亮过“科技树”,共同促进了文明的进步。特别是进入大航海时代后,一些意大利传教士在传播西方知识的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些西方科学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被称为“西学东渐”。
今天,我们熟悉的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比如世界地图、几何学、代数学、西洋画法、现代天文学、生物学、地震学、西方近代医学等等,它们的基础内容,都是在“西学东渐”活动中,通过西方传教士,特别是意大利传教士传到中国的。
世界地图
地图学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发展史,但是直到明朝初年,中国在地图方面仍局限于本国周边地区,对世界地理的认识存在大量空白。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首先将世界地图带到了中国,让中国人第一次了解了地球、五大洲、四大洋的知识。
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年,利玛窦被派往东方传教,于年抵达澳门,并于年入居广东肇庆。为了方便传教,利玛窦等人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甚至还有欧几里德《原本》等书籍。利玛窦带来的各种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
就在年,利玛窦在肇庆公开印行了中文标注的《山海舆地全图》,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发行的世界地图。这幅世界地图让明朝的中国人眼界大开,第一次认识到了全球地理的概念。在这幅地图上,展示了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沧溟宗)、北冰洋(北海)的地理名词,甚至还画出了当时尚未发现的南极大陆。
《山海舆地全图》被誉为中国境内的世界地图始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几何学
利玛窦带给中国的,还有很多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方数学。利玛窦将15卷本的欧几里得《原本》带到中国,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重要数学著作,可说是西方数学的基础。这本书总结了平面几何五大公设,以及透视、圆锥曲线、球面几何学及数论,并提出了公理化的方法,成为构建知识体系的典范。从历史角度看,欧几里得的《原本》在西方历史上的作用几乎仅次于《圣经》。
年,明代数学家、政治家徐光启与利玛窦相识后,双方结为密友,经常来往。年,两个人合作将《原本》前6卷的平面几何部分译成中文,并改名为《几何原本》。
在这本译书中,首次将中文的“几何”定义为数学专业概念,同时提出了“定理”、“公设”、“直线”、“平行线”、“钝角”、“直角”等数学概念的中文译名,对于中国数学的发展意义极大。
可惜的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只翻译了《原本》的前6卷,后9卷则由英国人伟烈亚力和中国科学家李善兰在年才完成了翻译。
西方天文学和历法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天文学知识,对中国历法的影响也极为重大。
明朝末年时候,元代以来沿用的大统历等历法开始出现明显误差,无法准确预测日月食等天象,对农时的指导意义也下降了。在徐光启等明朝大臣的建议下,崇祯皇帝开始任命西方传教士作为司天监人员,引入西方的历法知识,参与历法的修订。
在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等明朝礼部大臣主持下,明朝司天监开始大量翻译西方天文学和历学著作。龙华民(意大利人)、罗雅谷(葡萄牙人)、邓玉函(瑞士人)、汤若望(日耳曼人)等西方传教士都参与了翻译,编译或节译了不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
崇祯七年(),《崇祯历书》正式完成编辑,这部书包括卷,全书分节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关于历法的,后者是关于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天文仪器的。《崇祯历书》大量引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首次引入“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还利用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并且引入了黄道坐标系。
由于明朝末年的战乱,《崇祯历书》最终没能将新的历法在全国推行。进入清朝顺治年间,汤若望删改《崇祯历书》为卷,由顺治帝将其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称为时宪历。
时宪历最重要的一个改进,就是将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由平气(全年平均分成二十四份,以确定节气时间)改为定气(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大大提高了历法的科学性。现代的中国旧历(或称夏历、农历)的基本标准,实际上就来自时宪历。
地震学的知识
在翻译《崇祯历书》的过程中,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龙华民,年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年来到中国。他在“西学东渐”活动中的重要贡献不仅有天文学,还包括了地震学。
年5月30日,北京城发生了著名的王恭厂大爆炸,京城内死伤无数,这场爆炸被认为与地震密切相关。身在北京的龙华民,在士绅们对灾难原因的迫切求教下,迅速收集西方地震学知识,在当年6月下旬就刻印出了《地震解》一书。
《地震解》不过字,分为九章,内容包括:一、震有何故;二、震有几等;三、震因何地;四、震之声响;五、震几许大;六、震发有时;七、震几许久;八、震之预兆;九、震之诸征。
《地震解》虽然文字浅显,而且内容理论水准与现代地震学相差甚远,但却在中国第一次用理性科学的态度来阐释地震现象。特别是,《地震解》首次提出了地震等级的概念(里氏地震等级在20世纪初才出现),极具开创性意义。此外,《地震解》还列举了井水忽浑、井水滚上、海水无风而涨等六大地震预兆,以及多种地震相关的自然现象,非常具有科学普及作用。
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儒家还将地震解释为“天人感应”,民间则还有“太岁作祟”、“鳖鱼翻身”等荒唐解释。《地震解》将欧洲地震学的知识引入中国,无异于一次巨大的进步。
《地震解》虽然篇幅很短,却在明清时期作为科普读物被频繁刻印,在全国各个省份流传甚广。《地震解》表述的一些概念,对中国后世的地震学发展影响很大。
西洋透视画法
谈到西方传入中国的绘画技艺和知识,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作用举足轻重。郎世宁,年生于意大利米兰,年来到中国,并很快进入清朝宫廷担任御用画师。
郎世宁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参加了圆明园的大量设计工作。郎世宁用一生的精力,大胆探索“西画中用”的新路,将西洋画法引入中国绘画技巧,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堪称郎世宁新体画,极大地影响了清代宫廷绘画风格和审美趣味。
在当时,焦点透视画是刚刚产生于欧洲的一个画种,它运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在平面画幅上更真实地表现出自然界立体状貌。这种绘画方法与中国传统技法迥异,郎世宁对于焦点透视画法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极为主要的作用。雍正年间,学者年希尧在郎世宁的帮助下,出版了首次在中国介绍西画焦点透视法的专著《视学》,序言中特别说明受益于“郎学士”。
郎世宁的大半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绘画艺术,绘制了大量具有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使清代宫廷绘画的数量与水平远超前代,也让后人们能够更清晰、更广泛地了解康乾时期的宫廷和社会风貌。
虽然郎世宁并不能代表西方当时的最高绘画水平,但他融中国工笔绘法和西洋画技巧为一体,将中国绘画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郎世宁,在整个清朝绘画史上的地位,也是名列前茅的。
以上列举的例子,都只是“西学东渐”活动成果的一小部分。利玛窦、艾儒略、龙华民、郎世宁等意大利友人,通过他们对知识的传播,帮助中国提前点亮了不少科技树上的重要环节,对中国科学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陶慕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