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是公认的最伟大意大利电影之一,但很多
在宝琳·凯尔担任《纽约客》的固定影评人之前,她曾在许多地方供职,其中就包括伯克利的KPFA电台。她通过电台节目的形式,为这个自由派电台免费贡献了近乎一百万字的「评论」(当她因为电台对评论的干预而离开的时候,她还批判了自由派的虚伪:「即便没有人明确地告诉你你在做什么,你会觉得自己真的在做些事情。这是一个由自我牺牲的、敬业的员工和自我牺牲的听众组成的联盟,他们给你罪恶感,你给他们钱」)。
宝琳·凯尔在KPFA电台上对于《擦鞋童》的分析,或许是她这一时期最为动人的「评论」之一。她始终对于冠冕堂皇的客观派评论嗤之以鼻,而她的评论里也始终洋溢着灼人的热情,这篇对于《擦鞋童》的评论,或许是最为直观的案例之一。
她将自己的生命经验,甚至是自己的情感经验,投注到了对于电影的分析之中——「我们为了彼此、为了《擦鞋童》所流的泪,也没有能够让我们走到一起。」。更可贵的是,她的评论并不仅仅止步于自说自话,她将自己的热情与思考凝聚在一起,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更深切地融入到美国观众的视野之中。这篇短评的译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体认美国影评黄金时代的风采。
当《擦鞋童》在年上映的时候,我独自到影院去看了这部电影。在那之前,我刚刚与恋人进行了一场可怕的争吵,处于一种难以理解的、绝望的状态之中。
《擦鞋童》我走出影院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在无意之中,我听到一个女大学生对男友娇声抱怨道:「我不明白,这部电影究竟有什么特别的。」
我走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哭泣着,我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眼泪究竟是为什么而流的了:是为银幕上的悲剧,是为自己的无奈,抑或是为了方才的疏离感——为那些体认不到《擦鞋童》的光辉的人。
如果他们感受不到《擦鞋童》的光辉的话,他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我如此强烈地认同着那两个失落的男孩,这也影响了我对这个不满意的观众的态度。我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怜悯、厌恶她,我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了绝望……
《擦鞋童》后来我才知道,和我吵架的那个男人也在同一天晚上离开了,他走出家门的时候同样流着眼泪。但是,我们为了彼此、为了《擦鞋童》所流的泪,也没有能够让我们走到一起。正像《擦鞋童》所展现的那样,生活太复杂了,我们无法得到一个简单的结局。
《擦鞋童》并不是以浪漫主义或情节剧的模式构思的,它属于那些最罕见的艺术作品,几乎完全从人类经验的洪流中涌现出来。与此同时,它并没有磨平原始的棱角,也没有失却大多数电影失却的东西——人类情境中的混乱与意外。
《擦鞋童》詹姆斯·艾吉在观看这部电影时的直观反应是:「《擦鞋童》可能是你所看的最美丽、最动人、最触动内心的一部电影。」但在几个月以后,他收回了自己对它作为艺术作品的评价,他写道,它不是一件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而是「艺术的原始状态,至多是艺术粗糙的质料。」
我想,他应该相信自己的最初的感觉:《擦鞋童》的伟大,恰恰在于它触及人类情感的力量,它未曾经过加工,未曾被框定成某种东西(一种所谓的模式?一种结构?),它也绝不可能由这种结构组成。我们所接收到的,是某种更为赤裸的东西,是某种从银幕上倾泻而出的东西。
《擦鞋童》年,奥逊·威尔斯对这部影片的这种品质表达了敬意。他说,「在处理摄影机这方面,我觉得自己没有敌手。但是,德西卡可以做到的事情,我却无法做到。我最近又看了他的《擦鞋童》,我发现摄影机消失了,银幕消失了。那就是生活本身……」
当《擦鞋童》来到这个国家的时候,《生活》杂志写道:「这部意大利新作将会震惊世界……它将会成为一个拳头,打在美国观众的肚子上。」
但是,很少有美国人感受到了自己肚子上的那一拳。或许他们就像那个女大学生一样,他们需要一个真正的拳头,才能获得某种切身的感受。又或许——从一个更为良善的角度来说——他们害怕电影中的痛苦。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擦鞋童》——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最著名的电影之一,但有多少人真正看过它呢?甚至连许多意大利人也没有看过。正像德西卡所说的那样,「对于制片人来说,《擦鞋童》就像是一场灾难,它的成本不到一百万里拉,但在意大利却没有多少观众看过。因为它的上映,撞上了一波新的美国电影浪潮……」
或许在美国,人们之所以不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被宣传成一部社会抗议电影——这就像是把《哈姆雷特》看作是处理权力斗争的政治研究之作。
《擦鞋童》《擦鞋童》拥有某种美感与朴素感,它们指涉着那种伟大的情感,这在电影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如果你想要举一反三,可能只能在电影媒介之外寻找——如果莫扎特撰写了一部以贫困为背景的歌剧,或许就能创造出这种痛苦的美。
这部由切萨雷·扎瓦蒂尼担任编剧的「社会抗议电影」,已经超越了它的目的。它以一种抒情的方式,探索了两个被社会背叛的男孩,背叛彼此与自我的过程。
这两位年轻的擦鞋童,在战后罗马的冷漠中,维系着他们的友谊与梦想。但是,当他们因黑市交易被送进监狱的时候,却被自己的弱点和欲望摧毁了。这是一场悲剧性的探索,它聚焦于纯真之物的衰败。它是一部强烈的、富有同情心的电影,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人道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