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沙漠里的爱情背后是对父权

白癜风初期是什么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91218/7696544.html

《英国病人》是由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执导的一部高分经典战争爱情大片,改编自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电影对原著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基本保留了原文的脉络。整部作品以残酷的二战和无垠的沙漠为背景,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影片一举拿下了年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等9项大奖,并且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等多项奥斯卡提名。此外,该片还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堪称电影史上小说改编的杰出之作。

该片总耗资万美元。拍摄工作涵盖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德国、突尼斯以及联合国的人的写作参与,贯穿撒哈拉沙漠实景拍摄。影片凭借宏大的格局与深刻的主题上映后轰动一时。

影片融史诗、战争、爱情于一体,用交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二战前夕发生在风光旖旎的埃及开罗和北非沙漠的爱情经历以及一个二战期间意大利边界一座废弃的别墅里四个受到战争创伤的主人公心灵历程的故事。

电影《英国病人》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离奇的爱情故事,有神秘的沙漠冒险家、优雅的英国女士等等,蕴含着不同一般电影的深刻含义,被誉为一部宏大而精致的史诗,也是有极具研究价值文学作品。影片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冲突激烈、结构完整,更贴近大众的审美观。因此,本文我将从“剖析主题、象征意蕴、女权表征”这三个维度由微观到宏观地进行解读。

01、剖析主题:影片包含多重主题,挖掘了人性中的背叛和欲望,描写了冒险和悬疑,反对西方殖民霸权

影片包含多重主题和多重寓意,体现了主题的不确定。《英国病人》挖掘了人性中的背叛、欲望、激情、危险、隐秘,颂扬了爱情,描写了冒险和悬疑,反对西方殖民霸权,同时也是一部反战小说和女性成长小说。

①对战争的抨击:借助二战的背景,来展现个人在战争中的痛苦遭遇,表达对安宁和平的生存环境的向往与追求

从某种角度分析,影片《英国病人》看似在表现男女主人公之间悲情的爱情故事,然而究其悲情爱情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却表达了影片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男主人公艾玛殊是匈牙利的贵族,在富足的生活中,艾玛殊钟情于探索远古的历史,这也是他只身前往沙漠探索绿洲的原因。这位富有诗意的历史研究者本应该沉溺在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之中,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却烧毁了他的梦想,使他在几经波折后不仅痛失爱人、朋友,最终生活在自责悔恨的泥淖中,忧郁而终。

影片采用插叙的表现手法,在穿插表现凯瑟琳与英国病人之间故事的同时,通过对护士汉娜的描写来控诉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在二战中,汉娜的情人、父亲都死在了战场上。二战尾声,汉娜所在的部队在从意大利返回祖国的途中,好友珍妮被德军留下的炸弹炸死。亲人与好友接连死亡,让汉娜的内心充满恐惧与彷徨。这让汉娜对这位不知身份来历的英国病人产生了一种不同的寄托感。

在我看来,电影就是立足战争对人类生命的毁灭和对个体命运的改变来表达反战思想的。无论是邪恶挑战的一方,还是正义应战的一方,都会在战争中对个体带来灾难,而这就是战争的固有属性。

影片的真正目的是要借助这种宏大的背景,来展现个人在战争中的痛苦遭遇,表达对安宁和平的生存环境的向往与追求。因为战争,人们与自己的亲人、挚友天人永隔;因为战争,人们在绝望中死去或在孤独与遗憾中活着;因为战争,人们不得不克制内心的欲望,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创伤却久久不能治愈。

②冲破界限的枷锁:电影冲破的不仅仅是道德的枷锁,更冲破了身份、国籍以及宗教的枷锁

《英国病人》的格局十分宏大,在讲述一段战争爱情故事的同时,将冲破界限的主题表达得惟妙惟肖。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想要冲破界限,凯瑟琳与杰夫里的婚姻代表着主人公打破道德限制的成功,越过道德界限与艾玛殊相爱;艾玛殊为救凯瑟琳,将地图交给德军,背叛了二战中的正义方英国。

而醒来后的艾玛殊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用英国人的身份掩饰自己,表现了他对身份问题给他带来灾难的控诉。汉娜在战争中目睹了亲友的死亡,崇高的信念开始动摇,不惜违反上级的命令而留在别墅,完成心理上的自我治疗。随后汉娜与印度大兵基普的爱情,不仅仅是在冲破道德的枷锁,更多的是在冲破国籍与身份的界限。

从电影的情节安排上看,影片冲破的不仅仅是道德的枷锁,更冲破了身份、国籍以及宗教的枷锁。所以不管是艾玛殊和凯瑟琳,还是汉娜与基普,都是我们普通人的写照,我们终其一生都会遇到无数的困境和枷锁。希望我们每人都有他们的勇气,去选择改变,去选择冲破界限,就算受伤,也会逐渐的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③爱情与人性:艾玛殊与凯瑟琳的爱情既融合了两情相悦的激情碰撞,又因出轨行为而备受折磨与煎熬

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婚外恋。男主人公艾玛殊和女主人公凯瑟琳在沙漠相遇,此时的凯瑟琳已经拥有了一位非常爱她的丈夫杰夫里,而这次偶然相遇也使三人陷入了情感的旋涡中。

在这段三角恋关系中,艾玛殊一直处在道德与情感的矛盾之中,在经历百般痛苦折磨之后,二人决定分手,这场婚外情似乎到此也就戛然而止。艾玛殊与凯瑟琳的爱情既融合了两情相悦的激情碰撞,又因出轨行为而备受折磨与煎熬。

在自身因素和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下,这种矛盾本身正突出了人性的徘徊。当凯瑟琳提出彼此相忘时,艾玛殊又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不肯分手。这些矛盾之处一方面表达了人性的光明面:在道德约束下的良知与自制;同时也表现了黑暗面:因无法自拔而自欺欺人。

02、象征意蕴:影片为普通事物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观众透过不同的事物对战争、生活及殖民主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导演对人物刻画、具体事物的描述和情节结构的安排都巧妙地传达了他的思想和情绪。通过对象征手法的综合运用为大量普通的意象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观众透过不同的事物对战争、生活及殖民主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①沙漠有着强大的力量,是一个没有任何束缚、赤裸、原始、无底线的自由世界

影片主线取景在北非的利比亚沙漠上,除了视觉上的壮观效果之外,《英国病人》中的沙漠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电影的主题紧密相关。在沙漠中,人们可以淡化国籍、身份、道德的枷锁;在沙漠中,人们可以将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

这段在道德禁忌中挣扎的爱情,所发生的地方不是城市,而是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一个道德约束力低的地方。在沙漠之中,人最本能的欲望难以抑制,人性的压抑已然不存在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像在沙漠的旅行,是自由的,热烈浓郁的。这样对人性的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艾玛殊与凯瑟琳在沙漠的每一次行走中,在飞机翱翔的沙漠上空中。

导演用摄像机把沙漠展现为没有任何束缚、赤裸、原始、无底线的自由世界。沙漠代表了身份的掩饰;另一方面,沙漠本身又象征着永恒,因为它是如此浩瀚,有着无数的沙粒,自我有可能不受任何已存规则的束缚,并任意创造自己的规律。

正如影片中凯瑟琳给艾玛殊的遗言中写道:

“我们所有人都想脱下我们国家的外衣,消失在火与沙的景色中。抹去家族的名字,抹去国家的概念,这就是沙漠教给我的东西。”

②别墅象征着遮风挡雨的避难所,也象征着无伤无痛的伊甸园

此外,与沙漠一样,意大利郊区的别墅也变成了一些事情发生的见证者。别墅既象征着遮风挡雨的避难所,也象征着无伤无痛的伊甸园。“病人们”带着各自的创伤走进别墅,疗伤也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诞生。

尽管“病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迥异的文化,而彼此的关怀和爱意却为伤痕累累的灵魂提供了复苏的原动力;汉娜不顾大家的劝告,独自一人照顾被烧成焦炭的“英国病人”,本身就是她鼓足勇气、发扬博爱的一种体现。与基普的热恋也成为她医治自我创伤的手段。

影片中别墅由青山绿水环绕,但是却无法掩盖战争的残酷与罪恶,别墅的破烂不堪、残缺不全正是战争破坏力最真实的写照,并且也是对战争中主人公内心的真实写照。此外,这幢别墅位于意大利郊区,与世隔绝,正是人们想要逃避现实的表现。这幢别墅为艾玛殊与汉娜提供了庇护的场所,让艾玛殊在这里安详地死去,从某种程度上说,别墅同样给人们带来了保护,让人们能够躲避在别墅中寻求一份安宁。

③火是毁灭与罪恶的根源,它吞噬了无数城市、村庄、生命和希望

电影《英国病人》利用“火”的意象来隐喻战争的残酷性。将“火”描述为毁灭与罪恶的根源,它吞噬了无数城市、村庄、生命和希望。影片为了凸显战争的残酷性,也将“火”这一特殊的意象搬到了电影之中并且让电影中几乎每个主要人物都遭受了“火”的伤痛。

汉娜的父亲被烧得“血肉模糊”,以至于衬衣扣都和肌肤粘在一起,和胸膛糊成一片了。飞机起火,凯瑟琳被烧伤;艾尔马西赤裸地从火中走出来,成了“一个脑袋着火的人”。基普只要一闭上眼睛,就看见爆炸的火光,就看见人们跳进河中,跳入贮水池里去避开那在几秒钟之内将一切化为灰烬的火焰和高温。

火是罪恶、毁灭的力量,战火燃及整个大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战争,战争所带来的是满目疮痍。不但毁灭了家园,而且也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毁灭了。汉娜本来拥有非常幸福的生活,但是却被派遣到战火纷飞的战场,最终在恐惧和疲惫的双重压力下,带着一身的烧伤回到了别墅里,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再也没有了年轻时对未来的憧憬。

03、女权表征:影片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中权力压迫的多种策略以及女主凯瑟琳对其所做的顽强抵抗

影片呈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以父权制社会规约和文化为背景,也呈现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故事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也自觉地做出顽强的抵抗。

①取得女性身体书写的主动权:影片的镜头语言更多地展现了两人之间平等、互动的凝视,凝视的反抗无疑是凯瑟琳叛逆精神的外显

在父权制社会,男性从来都是目光的拥有者,是看的主体,占有绝对的支配权。而女性则只是一种景观,一种男性的欲望对象,一个始终处于被观看地位的“他者”。

电影中艾玛殊曾多次对凯瑟琳进行监视,如:当凯瑟琳和基夫顿初到沙漠时,艾玛殊就远远地望着凯瑟琳;当凯瑟琳只身在集市购物时,艾玛殊跟踪她;在圣诞聚会上,艾玛殊躲在墙壁之后悄悄望着在外边忙碌的凯瑟琳以及在告别舞会上,艾玛殊盯着正和别人跳舞的凯瑟琳。

这些场景之中,艾玛殊是监视者,而凯瑟琳是被监视着。作为监视的对象,凯瑟琳的一言一行尽收艾玛殊眼底,女性的身体被动成为父权制权力运作的载体。凯瑟琳深谙,为了逃脱父权制压迫的魔爪以及改变被监视的处境,女性应取得女性自身身体书写的主动权。

影片中不是只有艾玛殊对凯瑟琳的监视,凯瑟琳也同样进行过这样的观望。在篝火晚会上,她讲述了那个关于“偷窥”的故事。这决非她的无心插柳。王后对来自父权的凝视的反抗无疑是凯瑟琳叛逆精神的外显。

在我看来,影片的镜头语言更多地展现了两人之间平等、互动的凝视,大量的镜头视角是出自艾马殊与凯瑟琳双方的。此时,两人既是看的主体,也是被看的客体,体现的是一种互主体关系。而在父权意识形态的语境中彰显的却是凯瑟琳作为女性的自主意识和叛逆精神。

②寻求平等女性话语权:凯瑟琳通过王后的声音传达了女性应书写自身历史的新篇章,流露出凯瑟琳对平等女性话语权的追寻

话语是权力的产物,也是权力的组成部分,是权力的一种形式。话语蕴含着权力,权力经由话语得以显现、施展。在父权制社会中,父权制正是透过一系列的男性话语在社会的各个层面确立起主导地位,而女性则被边缘化,被迫成为“沉默的他者”。

在影片中,艾玛殊把自身视为男性话语权的绝对拥有者。当艾玛殊和凯瑟琳一行一起去沙漠探险意外收获精美的洞穴图画时,艾马殊拒绝了凯瑟琳送给他的那些“游泳者”图画。在他看来,那不过是些“断简残篇”而已,虽然“画得太精美了”,但不如他手中的照片更精确、更逼真。

凯瑟琳意识到,权力的施展离不开话语的生产,话语的对抗即权力的对抗。女性必须“说话”,必须打破男性权力话语的独白状态,才能改变自己“属下”的卑下地位。所以,她在与艾马殊的对抗中竭力发挥话语的抵抗力量,充分展示真实的“女性特质”。

凯瑟琳认为要实现对父权制所书写历史的颠覆,首先便要由女性来重述历史,由女性讲述自己的历史。在此,她选讲的那个关于王后的故事可以说是有意对《历史》的“重写”。故事中的王后首先是父权制权力的受害者,其次是对抗父权压迫的反叛者。凯瑟琳通过王后的声音传达了女性应书写自身历史的新篇章,这从侧面流露出凯瑟琳对平等女性话语权的追寻。

③拒绝父权化命名:凯瑟琳尽力打破男性对女性的想象,超越男权的种种压迫与枷锁,勇敢地追求自由与自我

命名也是父权制权力关系的表现行径之一,此行为包含着权力关系的实施者与承受着。在以男性为主的父权制社会之中,男性多为权力的拥有者意即命名权的实施者,而女性则成为权力实施的对象即被命名者。

在凯瑟琳观念中,现实世界中的名称都是强制性的,包含着压迫和强权。女性的姓名往往隐含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它就像阿尔马西绘制地图的工作一样,人为地划出一条条边界线,绘制出一幅幅歪曲现实、歧视女性的“性别地图”,这完全是对女性的一种“殖民”行径。因此,女性真正的“家园”是“一方没有地网的乐土”,应该摆脱男性的命名。

尽管凯瑟琳没为观众提供更为激进的女性自我命名,但她所表达出了反抗男性命名霸权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凯瑟琳对男性命名的抗争还是有限的。她尽力超越来自男权的种种压迫与枷锁,勇敢地追求自由与自我,最终却无法挣脱父权制的桎梏。

《英国病人》在揭示爱情关系中权力运作的同时,也书写了一首关于女性的叙事诗。虽然它称不上一部“女性电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好莱坞电影传统叙事的痕迹。但在某种程度上揭露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迫,揭露了父权制无所不在的权力之影,同时展示了女性可贵的反叛意识与抗争行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关于女性形象的图景,从而打破了男性对女性的想象,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色彩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写在最后:

每个人一生之中心里总会藏着一个人,也许这个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尽管如此,这个人始终都无法被谁所替代。而那个人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被提起,或者轻轻的一碰,就会隐隐作痛。

整部影片在过去的世界与现实的时间里来回穿梭,彼此衔接非常自然。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慢慢推进,让人身临其中,意犹未尽。同时在一些细节方面,也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尚存。《英国病人》是一部无法让人释怀的经典电影。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1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