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不敢拍活着的后半部分余华写得实
年,对于张艺谋而言,这是个难熬的年份。
眼瞅着到了电影诞生地百年庆典,世界各国的导演都在发力,力图在这个关头创作几部传世的作品。
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上,陈凯歌带领着他的剧组,凭着《霸王别姬》拿下了金棕榈奖。
自打改革开放以来,这几乎是中国第一次以这么亮眼的表现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同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自然不甘落后。
几番辗转之下,张艺谋找到了余华,想要翻拍他的作品《河边的错误》。
没成想,余华竟拒绝了他。
但这里的拒绝,并不是拒绝他翻拍的请求,而是拿出了一本新的小说:“先看看这个,但还没最终定稿,只能看个样稿。”
半信半疑之下,张艺谋收下了这份样稿,在看完以后,兴奋地拍腿大叫:“太好了,就拍这个。”
这部小说,就是《活着》。
1、“败家子”富贵
“我心想光耀祖宗也不是非我莫属,我对自己说:‘凭什么让我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去想光耀祖宗这些累人的事。”
葛优所饰演的富贵,最早的时候就是个典型的败家子。
仗着自己父亲是当地的大地主,整日游走在赌场、妓院,每天深夜回家时,还要雇个胖女人背着他回家。
碰见老丈人的时候,不仅不慌不忙,还在妓女背上对老丈人问好:“近来无恙?”
那时的富贵嚣张跋扈,目中无人,而他狂妄的资本无非是:“我是徐家仅有的一根香火,我要是灭了,徐家就得断子绝孙。”
对于他那有钱的老爹,富贵也没半点孝敬和感激,当他爹放言要揍他的时候,直接怼了回去。“爹,xxx算了吧。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份儿上让让你,xxx就算了吧。”
赌博这东西,就像是精神鸦片,旷日持久下来,家里的产业,终究被富贵一点点败光了。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倒了。”
得知自己败尽家产后的那一刻,富贵像是条丧家的犬,在大街上大喊大叫,连平时背自己的胖女人都给吓走了。
得知富贵败光家产的事儿后,富贵的老爹并没有动怒,只是淡淡的说了句儿:“自古以来,欠债还钱,赌债也是债啊。”
之所以说出这番话,是因为富贵的老爹在年轻时也是个败家子,也是因为赌博,败掉了近一半的家产才收手。
可没想到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到了富贵这代,竟真的把家产彻底败光了,连半片砖瓦都没剩下。
经此一劫,富贵的老爹在还完账款后怒而身亡,娘也因此打击患上了重病,媳妇家珍也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20岁出头的年纪,一夜之间从“凤凰男”落成了“丧家犬”,在未来等待着他的,只剩下无尽的穷日子,和一屁股外债。
2、更加接近真实的作品
从枝头落到尘埃里以后,富贵又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可每次都是刚有点希望,就被无情的现实给压垮。
或许搁在当代,有多少个“富贵”,就会有多少个怨天尤人、自甘堕落的流氓诞生,但在书里面,却恰恰相反。
书里的富贵不是没想过死,在输尽家产回家的路上,也差点付诸过实际行动,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用他的话说就是:“那一屁股债又不会和我一起吊死。”
此后,富贵搬出了老宅,住进了平民的砖瓦房,由里到外像是换了个人,从这大起大落中琢磨出点生活的味道来。
在此后的每一次起落之间,或许因为时代的浪潮,或许因为天灾人祸,富贵一次又一次地被推向崩溃的边缘,可直至最后孑然一身之时,他也没选择放弃。
作为一本小说,这里面固然有着戏剧化处理的成分在里面,但对于余华而言,其实这更多的是他所表达的一种人生观。
他觉得,死亡是每个人终将到达的终点,坦然接受生死,是生存的必修课。
但在那到来之前,就要努力的活着,这才是生命所能给予的最大意义。
除了《活着》以外,其实在余华的其他小说当中,他的这种生死观,也在字里行间透露着。
为儿子卖血的许三多,孙光林兄弟三人的互相残杀,余华笔下的人物,仿佛总带着些悲剧色彩。
这种独有的风格是时代赋予的,也是余华童年时的经历所赋予的。
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医院的宿舍,每次上厕所的时候,都会路过太平间。
隔三差五的,余华就会看到那些哭到撕心裂肺的家属,感情是那样的真切,却又毫无缘由。
中国人的生死观向来如此,在中国人的眼里,死亡所拥有的全部意义,便是悲伤。
但余华不那么觉得,他觉得人只有向死而生,才能一早活得诚实起来。
因此在他的笔下,人物才会显得那么真实,富有血肉。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所有的创作都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只是这份真实,太过于沉重。
3、坎坷的《活着》
其实,影版的《活着》,比小说版的温柔多了。
张艺谋也想拍,可无奈于后面的情节太过于敏感,作为中国电影界标杆性的人物,他实在不敢冒这个险。
这也成为了余华心头一件遗憾的事:他觉得小说的后半部分,才是这部作品的灵魂。
这本小说禁忌到什么程度?禁忌到余华去几家出版社,吃几家闭门羹。
要知道,那时候的余华在圈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但编辑看了他的手稿后都频频摇头。
“你写的内容太大胆了,估计没有一家出版社敢出版。”
余华有时候都在想,要不算了,至少我写出来了,这就够了。
直到张艺谋带着影版的《活着》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之时,余华才重新燃起了出版的希望。
情况很快出现了翻转,各大出版社主动找上了门,希望能与余华进行合作。
首次印刷,《活着》便印了两万册,上市以后一抢而空,后来又经历了数次翻印,销量突破了两千万册。
尽管影版的《活着》在国内遭遇了重挫,没能在院线上映,但书版的《活着》,却在商业成绩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光凭着《活着》这一本书,余华便获得了一千五百多万的版税收入。
在豆瓣上,《活着》这本书甚至力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书籍,在评分榜上位居第二,仅次于榜首的《红楼梦》。
年,《活着》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年,入围了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到了年,《活着》终于迎来了官方的认可,被评为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有影响力的小说。”
由此可见,这本书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书籍,应该在不同的年龄阅读,都有着不同的收获。
《活着》这本书,亦是如此。
从初看时的悲伤,到后来的豁达淡然,与其说是看了一个故事,倒不如说是从中上了一堂课。
这堂课事关生死,也事关人生。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在更多的时候,的确是要学着慢下来,沉浸在一本好的书籍中,对当下的生活进行反思。
《活着》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点击下方链接,只要一杯奶茶的价格,便可以拿下一本足以震撼人生的书籍。
人这一生,由生到死,是一个轮回,谁也没法躲过。
但在生的时候,努力的去活着,那才是生命的真谛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