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看欧洲罗马罗马
如果你第一次去欧洲旅行,离开了文化差异的想象你会不会相见恨晚呢?
[编者语]
认识叙述了《大明日落——崇祯朝的那些人和事》的作者蔡磊用他的文字和方式叙述他所见与所见向他叙述的历史与现实。
先认识这个世界,然后我们坐下来谈谈信仰,谈谈爱、艺术和诗歌,谈谈那些不会让你速朽的东西。
文明的区别不在于物质的充盈与否,在于这个文明是否让你感受到幸福的可能与痛苦的边界。不是我在旅行所见,而是所见让我旅行。
目力所及,拍照,我凝视,不是别的,是我的心。在用正统标榜伟大的时代,另一种文明的存在,这是人类的一个问题。
也许你去过欧洲,甚至在欧洲生活,拟或正在解读欧洲......但是,蔡磊的文字值得——
读一读,他会怎样叙述他的见闻和经历呢?
我来访你
在与不在
我会和你门外的花坐一会
它们很温暖
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走马观花看欧洲
意大利-法国自由行
罗马,罗马
第一站是罗马。
罗马也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到了现在,许多人是因为有罗马才知道意大利的。
这当然也没错,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罗马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因而被称为“永恒之城”。
相较之下,作为国号的意大利,则是年才由撒丁尼亚王国改名而来。那时候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早就在整个欧洲开花结果,这才导致了持续几十年的法国和西班牙争夺亚平宁半岛的日趋激烈的战争。
滥觞于亚平宁半岛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倡导个性解放、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为宗旨,其过程曲折而漫长,历经三个世纪之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解放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心灵的同时,也唤醒了沉潜在人们心中的民族主义意识。
在此之前,如今的意大利并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而是由一些城邦和领主领地组成。
具体来说,控制南方的是那不勒斯王国;而中部则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和教皇之国;位于北部和西部的又是热那亚共和国与米兰公国;东部就是威尼斯共和国了。
由于工场手工业的渐成体系和业态,商品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封建割据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强烈的不满,渴望民族统一的民意愿望也是越来越高涨,稍事引导外加机缘巧合,就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事实正是如此,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努力,加上在变幻莫测的国际争端中长袖善舞的高超技巧,最终由此前毫不起眼却昂然崛起的撒丁国为中心,先是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伦巴第、托斯卡纳、帕尔马和摩德纳等小邦,接着又依靠加里波第的红衫军,远征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正式建立了意大利王国。
后来又在普奥争战中站队普鲁士,将威尼斯收入囊中。再后又趁普法之战法国无力抽身之际,攻克被教皇国当作首都的罗马,将曾经是不可一世的教廷局限在梵蒂冈一隅之地,全面完成了南北统一。
二战后作为战败的轴心国之一,意大利更是彻底废除君主制,成了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罗马也又一次成了首都。
作为一个国家的意大利,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似乎存在感和知名度都只在第二梯队之列;但作为一个城市的罗马,则一直就是一个熠熠闪光永恒发亮的神圣之城。
最先让我感到神奇惊奇的就是罗马的松树。
那些长在街道旁、高坡上、乃至古罗马废墟边侧的或成行成排,或独立不羁的松树,一律都是身躯笔直,不见一根横斜而出的枝条,只是在树干的最高处抽枝展叶,成就了球形、半球形或者就是顶部平齐的树冠,也就和我们在国内常见的近乎已成定式的松树形貌大相径庭,显得风姿卓越卓尔不群。
正是因为太过神奇奇特,我起初甚至以为那是被艺高人胆大的园艺师精心修剪的结果。疑问也就油然而生:
这么多的树,又一株株都那么高耸挺拔,那该是多大的工作量啊?经过打问,才知道那完完全全就是大自然本身的杰作。
我一边为自己的少见多怪暗叫惭愧,一边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慨不已。
还记得落地罗马,步出机场时正值夕阳晚照的黄昏,只觉得天高地阔天蓝云白,连空气都满是一种甜丝丝味道。
刚开始我还以为可能是在狭窄的机舱憋闷太久的缘故——从北京到罗马整整飞行了十一个小时,那滋味可真是不好受。
可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管是在意大利还是法国,所到之处,不管是大城还是小镇或者是如诗如画的田野,举目张望,天都是那么蓝,云都是那么白,空气都是那么带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甜丝丝的味道。
可能真是和那一带的地中海温带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蓝天上的云彩也与以往惯常见到的不一样,既洁白绵密厚重蓬松,又形态多样自带卡通,每每让人有一种错觉:
要是我再长得高一点,那就可以踮踮脚,从天上揪一把云彩当棉花糖塞进嘴里。
这当然是错觉。但随之而来的发现却是实打实的,那就是以前在画报相册美术杂志上见过的、出自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笔下的神话意味浓烈的画作中的云彩,我曾经以为都是画家们信笔挥洒信马由缰的产物,哪里知道人家完全是其来有自绝对写实的!
艺术与生活就是这样无缝连接的吧?
置身罗马,如同置身于一个没有围墙的货真价实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的连接着古代与现代、连接着前天昨天和今天明天的活色生香令人五味杂陈的博物馆。
古罗马斗兽场遗迹,残破但绝不颓唐的大小凯旋门,耸立在高坡上的昔日神庙的斑驳残缺的石墙,多少年多少年了呵,它们就那么静静地矗立在阳光下,貌似危若累卵,实则坚如磐石;多少年多少年了呵,它们就那么无言无语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地栉风沐雨,任凭寒暑循环周而复始,也就任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指点着、议论着、感慨着、嘘叹着。
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脚下是一条多少年多少人走过的用条石块石铺就的石头通道,看起来就是历尽沧桑的样子。
辗转反复流连忘返,我一会儿觉得自己早已历经沧桑垂垂老矣,一会儿又觉得自己懵懂无知才刚刚睁开眼睛,开始打量我存身的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
作为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古罗马文明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估都不过份。
所谓的古罗马文明,通常是指公元前九世纪初到公元年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
历经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公元一世纪前后扩张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的罗马帝国。
到公元年,其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亡于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变为封建制国家,逐渐希腊化,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再具体一点说:罗马城的建设开始于王政时代的第一王罗慕洛时代,也就是公元前年。
那时候可以说是氏族部落时代,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库里亚大会(罗马称胞族为库里亚,每十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后为百人队会议取代)。
后来就有了贵族与平民之分。
王政时代经历了五位王,最后一位王因为暴虐无道,被愤怒的罗马人赶走,这才有了由罗马贵族掌权的建立在城邦国家基础上的罗马共和国。
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方谚语。
按我的极其私人化的理解,这两句短语其实既是内涵极为丰富的陈述句,同时还是一种对过往历史的言简意赅极其到位还颇为内敛的阐释宣示与总结。
步履匆匆,走马观花,罗马几日,活脱脱就是一次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那感受绝不亚于经历了一场超大当量的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
徘徊在罗马老城,看着触目皆是动辄数百乃至上千年的各类建筑,尽管它们中很多已经不择不扣属于残垣断壁,却依然虎虎生威;更多的则是依然活力四射活色生香,你会毫不费力且自自然然就理解了什么是历史。
你会觉得,人们通常用来计量时间的分秒时年月日等单位实在是太短太短、太微不足道、太不得要领不着边际啦。
也是在罗马城,你同时还会觉得,作为个体的人,我们每一个都渺小如蝼蚁,但就是靠着这些渺小如蝼蚁的人们一代代传承接力,一代代含辛茹苦辛勤劳作,一代代不屈不挠挣扎奋斗,才有了当年的作为文明之源的罗马城,也就才有了后来的和现在的世界。
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了那两句有关罗马的西方俗语的。
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与教皇的梵蒂冈教廷只有一墙之隔。其外在的恢弘壮观与内部的雄阔华美相得益彰,单是从建筑本身和内在陈设的角度,就足以让人惊叹不已深感震撼。
尽管一直以来我都自诩为是个无神论者,且还颇为自得。此刻,人在教堂,一种以前从未曾感受过的气息缭绕身旁,回想中世纪宗教改革前后的诸多变化变革,再想想尘归尘、土归土,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的说法,我忽然觉得,在传统的王权皇权以及曾经与世俗王权纠缠不清的教权之上(或者说之外),能有种高高在上的,只纯粹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的说是哲学又高于哲学的有关生命生活的阐释系统,能有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上帝,实在不能说是无关痛痒可有可无呢。
这似乎有点像是我们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那个高高在上的“天”吧?
但是,与虚无缥缈大而无当的上天之说相比,上帝之说是不是显得更有些人间烟火气息的亲和力呢?
此说涉嫌渎神,打住吧。
参观梵蒂冈博物馆是第二天的事。那天光排队等候进场就花了整整四个小时。我是最厌烦排队的,如果是一般的景点,需要排队半小时以上我都会掉头转身飘然而去。但那一天我毫无怨言地排在队列里,老老实实地随着队伍蠕动前行,直到到底终于总算进去啦。
我两眼放光。
我呼吸急促。
我脚步趔趄。
我头晕目眩。
天呐天,我暗自庆幸,我看到了什么呀!和我看到的相比,那四个小时不仅值,而且绝对值,超级值!
宽敞明亮的穹顶长廊,设计精妙、工艺超凡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完美融合的旋转楼梯、纤毫毕现肌肉有力的各式雕像,传承有序的各类奇珍异宝,历代教皇、主教致力于科学研究的手迹、地理大发现的各种地图、海图珍宝,等等等等,可谓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考虑到那些手迹、笔记乃至各式研究工具和成果的主人们大权在握的特殊身份,你不得不对这些人和他们从事的政治有了些新的认识。政治是严肃的。政治也是复杂的。
治国理政呢,发号施令呢,只要不是完完全全拿政治当了权力工具,政治就真的不是或者不全部是暗箱操作宫廷秘辛,也就不完全是所谓的权术权斗阳谋阴谋,他们也要有真才实学呢。也就是我们说的有学有术。
当然,不学有术或者干脆就是不学无术却大权在握长袖善舞的也大有人在,但那些家伙实在不在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