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或缺的电影,他们能丰富我们的认知
人生就是一场永远不能喊咔的电影,每一天都是没有彩排的现场直播,但戏剧般的人生往往需要很多的调色剂来丰富我们的世界,今天我们来看看一生中不能错过的电影。
《大话西游》——充满遗憾才最美好
“年少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意中人”
作为星爷名声大起的一部电影,《大话西游》绝对称得上一部足以作为标杆的后现代电影作品。
很多人说年少时看《大话西游》,看着看着就笑了;长大之后再看,看着看着就哭了;但不管是笑了还是哭了,心中总有很多疑惑无法解开。
这并非偶然,因为你的笑、哭、疑惑,恰好对应了《大话西游》三个层面的东西,让你笑的是《大话西游》的搞笑桥段和后现代解构手法;让你哭的是它里面讲述的至尊宝、紫霞和白晶晶人的爱情故事;而让你疑惑的,是它复杂的时间线。
三个爱情故事,两个女孩为了爱的人退出去,却发现至尊宝爱着白晶晶,孙悟空爱着紫霞,这原本是互不干涉的两件事,但他却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大话西游》继承了传统喜剧的神圣使命,并把它推向了极致,大量运用后现代的拼贴、戏仿、杂糅等手法,并使用狂欢化的语言来实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颠覆。
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典型的后现代图画:无中心、无体系、无深度。
爱情就是一场注定会有遗憾的梦,
梦醒了,天亮了,
现实还要继续。
在夕阳武士与侠女相拥相爱后,
悟空像条狗一样,追上唐僧,
师徒四人走进风沙里,
继续取经西行。
人生就是如此,一个人太孤独了,相爱的人真的会在一起相拥,而感受过的人,却是带着自己轰轰烈烈的爱背行而去。
婚姻是幸福的可选项,而幸福却是人生的必选项,但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孤独的人简直太多了。
他们孤独地忙着自己的事业,忙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执着,因为他们有责任。
《蜘蛛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战士的武器就是心中的责任”
我们和《蜘蛛侠》基本上是没有距离的,他是好邻居,我们也是普通人。
《蜘蛛侠》作为漫威最具有人气的超级英雄,很不幸的是当初漫威为了生计不得已卖出去,而让人感到有些悲哀的,也是最经典版《蜘蛛侠》还是由索尼拍摄完成。
索尼的《蜘蛛侠》三部曲,算是这个好邻居不断的蜕变,从记者再到外卖员再到记者,身份的不停变化让彼得.帕克也不断变化。
作为自己精神导师以及不是父亲胜似父亲的本叔叔的离世,让充满孩子气的彼得.帕克成长为了一个不愿意再看见伤亡的“好邻居”。
托比·马奎尔的演技在好莱坞是一档级别的,而由于主攻文艺剧情片,没有商业大片傍身,片酬属于二档,哥伦比亚得到他出演蜘蛛侠,属于撞大运,而这种情况也是可遇不可求。
在电影《蜘蛛侠》中彼得的能力是自持的,责任是他赋的。
责任源自于个体的同理心,所以荧幕上的英雄总是悲天悯人。
这台词,有一种宿命般的悲壮情调:
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能力,背负上民众的期望,做他们做不到而却又必须有人做的事。
我们不是没个人都是蜘蛛侠,但每个人却都是彼得.帕克,一个略显憋屈的模样,一个略显话痨的模样,一个略显青春的模样,而这些模样都要建立于一个人应该有的责任上,才是最好的模样!
活着就是一种责任,每天都要对自己以及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责任就是既然活着,就应担起生存的职责不是因为执着,而是因为值得人生就要活得漂亮,活出点责任和尊严,而这些却是有些人一辈子都争取不到的,但他们又何尝不想呢?
他们没有归宿,没有灵魂的归宿!
《阿飞正传》——生活在玻璃球里,每天都跌跌撞撞
《阿飞正传》被香港影评界视为经典之作。
在香港电影史上,《阿飞正传》有着很高的地位,它是王家卫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张国荣第一次真正发现自己,并自觉地以一位艺术家的标准来参照自己的一座里程碑。
然而对于整个香港人而言,《阿飞正传》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那是有关香港人的归属感和漂泊感的一种精神历程。
电影中的阿飞自甘堕落,因为每一次犯错他都会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他缺少爱所以就全力去爱别人。
养母扔给阿飞文件,说好,现在我告诉你你的生母,这不过是你这些年来自甘堕落的借口,现在,我看你再来用什么借口。
其实人们都是靠了借口在生存,比如说我在恋爱,我失恋了,我以前受过打击所以不再相信,我以前失望过所以不在期望,因为我爱的人不相同爱我所以我这样难过迷茫。
这些借口的屏障掩盖了脆弱和不堪,说借口出口的人也许并非不清楚,这不过是条逃遁生活的小路,却依旧选择让自己好过些,正如同生活撒一个娇。
但承担,是否才是成年人该做的?离开。
若不死,阿飞下一个会爱上谁,是谁有关系么。
他真的爱么,否则,又何谈爱谁更多。
不被父母爱的孩子,是自卑的,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敏感、孤独,很难让人走近,不敢结婚。
阿飞说: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人人都是无脚鸟,一生都在天上飞,飞不动了就在风里睡觉,想一想身边的一万个人,只有自己站在孤独的路口,真的是不想负责任吗?谁又知道以后的以后会不会像今天一样风平浪静呢?
《千与千寻》——失去了依靠,也不是孤立无援
今年《千与千寻》时隔了18年再次重登荧屏,尽管之前看过很多次,仍对这部优秀的作品爱不释手,可以说,他已经不是一步纯粹的给小孩看的动漫。
里面含着更多的的人生寓意,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的,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这个故事的开始就是千寻一家搬家的场景,一家人到了遗失的鬼门关前,面对着父母的执意探索,千寻更是一脸厌恶,透露出孩子间特有的叛逆、埋怨,相信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会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吧。
这里是各路下级土地神仙鬼怪的休憩之所,所有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在这里似乎都是理所当然。
它和人界比邻而居,繁华无尽却又虚无飘渺,但人类的双眼永远不能捕捉到它的存在。
在故事中,钱婆婆对白龙和千寻、小胖孩、无脸男,起到了一个人生引导者的作用,引导着他们逐渐摆脱困境,走上成功。
这也正暗示着,日本如今虽然西化严重,但是却依旧需要传统文化作为支柱,西方文化作为辅助,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才是成功之道。
在电影中无数的人在理想和欲望模糊了界限,到最后决心重拾自己的名字,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回归平凡的生活,这是每个人各自需要完成的业力。
整个故事的背景也是有很明晰的提示的,即是在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之后。
结合背景来说,这也是对于一个时代的反思。
经历过泡沫经济的那一代日本人,将会在这一幕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社会的迷失、贪婪与疯狂,人性的负面。
宫崎骏先生主动从历史中抽出,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隐喻在童话中展现给年轻人,期望不要再下犯同样的错误。
这是最真诚的自省,是民族自强关键因素之一。
在童话中每一个人都是孩子,而孩子从心里学到的便是千万不能回头。
不可留恋过往,因为生活永远向前。故事落幕,成长无声。
这条路上,有风有浪,有孤独,有悲伤,但也有无尽希望。
可事事皆有对立,即使充满希望,也有人一失足踏进那些深刻的像黑暗的深渊,那些真实的就像块破碎的镜子。
《黑天鹅》——不疯魔,不成活
“一个没有性魅力的人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这部赚足了口碑的电影以描述为艺术完美而精神分裂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人们反复讨论着这个敏感、执著、紧张、美丽、压抑的女人以及演员娜塔莉本身。
身材很小只的娜塔莉.波特曼曾为了妮娜这个角色,减重20斤,使身为心理学博士的娜塔莉饱受噩梦的折磨。
电影《黑天鹅》故事起因于剧团的新旧更迭,旧领舞贝丝即将离去,舞台需要一位能够分饰两角——白天鹅与黑天鹅的新领舞来演绎芭蕾舞《天鹅湖》。
妮娜在同样曾是芭蕾舞者却因意外怀孕放弃舞蹈生涯的单亲母亲严格的管教下,舞艺精湛却生性拘谨柔弱,虽希望能够争取到梦寐以求的领舞角色,却在选拔时被总监托马斯认为没有黑天鹅般的魅惑。
整部电影都在妮娜的梦境和现实中来回交换,不被发现的同时也证明她逐渐疯狂,梦境似乎直白的表达了妮娜一直以来可望成为《天鹅湖》领悟的强烈愿望。
这种强烈的愿望甚至不经修饰加工就直接出现在她的梦中,这说明此时她的愿望是多么单纯的无任何隐藏。
这种愿望也许很早便根植于她的心中,来自于母亲的教导或者自己单纯的渴望。
随着总监对她的引导,她逐渐接受并且尝试体会身体的快感所带来的精神愉悦,随着其性欲望的逐渐松绑,心中的黑天鹅也一点点显露。
这场战争逐渐势均力敌,直到白天鹅将碎镜片刺向黑天鹅,这场被释放的嫉妒与阴暗才得以终结。
积蓄的能量终好像那印在雪白天鹅身体上那不断洇开的鲜红伤口,化成玫瑰,得以体会完美。
天鹅因此诞生,天鹅因此毁灭,也许我们得到了一个完美的swanqueen,却真的无法完美一整个人生。
人生就是要有喜有悲,但有喜有悲却不是完整的人生,有时候即使是悲喜交加也会感到内心深处的空虚,这是我们就要点开一部哲思的电影了!
《海上钢琴师》——一场茫无头绪的冒险
“海边站着一个不被理解的苍凉”
生命像极了一场茫无头绪的冒险,所以我们往往会敬佩那些流连于同一个地方,专注于同一件事情的人。
被无常的命运折磨的时候,拒绝改变有时候能提供给人一种安全感。
所以《海上钢琴师》从一开始便给了我们很多期待。
一个被遗弃在巨型渡轮上的孤儿突然间成了天才的钢琴师,他一辈子都不曾下过这艘船。
海、船、来来往往的两千名乘客和他的钢琴构成了他唯一的世界。
老旧的轮船即将被送入焚炉熔化,他失去了整个精神世界,于是躯体也跟着船一起去了,只将无言的孤独和苍凉留给了观众。
在影片里,你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个穿着体面的角色,站在甲板上凭栏眺海,发表着关于自由生活和人生真谛的冠冕堂皇的演说,看起来就像在演莎士比亚戏剧的泰坦尼克版,这些独白也构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他疯狂。
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
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是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孤寂的身影。
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在未知的大陆上,上帝是那个钢琴师,他无法在这样一个没有尽头的陌生地方再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了。
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这些和他成长的经历、环境、本身的个性等等都有关系,他放弃了自己也曾向往的方向,因为他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想要的又是什么呢?财富?爱情?权利?还是一个目标呢?
完成了一个目标之后,又会如何呢?
目标不是终点,过程才是目的!
这并不难,只需要你有属于你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我的个神啊》——眼见非实,耳闻非虚
汗叔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反应着印度的每一个社会问题,而《我的个神啊》则是他剑指印度社会三观的杰作。
片名有个“神”字,顾名思义与宗教有关,但若以为这是一部像《耶稣受难记》之类沉重深涩的影片,那就错了!
它是部不折不扣的喜剧,因此它有另一个很恶搞的译名——《外星醉汉PK地球神》。
故事讲述外星人PK来到印度,因为导航仪被人抢去,他只能一边流浪一边找寻导航仪。
最后,嘉古帮PK拿回导航仪,PK也帮嘉古寻回旧情人,但两人之间留下了一段未圆的情缘。
其中便有在寻找神的过程中,遇见种种荒唐可笑的宗教陋习,从而引发对宗教信仰的质疑及思索。
影片用PK这样一个地球旁观者的视觉描绘了印度各种宗教陋习,对利用宗教愚弄人们的行径提出批判,更对印度社会问题的结症提出反问和反思。
在印度这样宗教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敢于拍一部挑战权威的电影,令人不得不佩服拉吉库马尔的及一众演员的大无畏精神。
扮演主角的演员阿米尔汗是位穆斯林信徒,但他没有认为这是亵渎自己的教派,反而是用出色表演告诉大家他对暴行的谴责。
印度是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相信此剧的工作人员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他们能抛开禁忌站在更高点去反省自己的宗教问题,此等胸襟和思想高度值得尊敬。
你的目标就应该执着下去,但一定要学会反思,因为1+1也许并不等于2,宗教和传统陋习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思想得不到解放,人们就永远都是封建思想的奴隶,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制约了经济进步,也阻碍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一个人若是没有改变的信心,不会成功,若是有了想要成功的态度,他也绝不会失败!让我们为自己加加油,打打气吧!
起码不要让自己后悔才是。
《辛德勒的名单》——片刻的生命也是生命
影片《辛德勒名单》是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宏篇巨制。
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以其极高的艺术性成为94年全球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
其思想的严肃性现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
宁要半分人性,不要一丝神性。
如果辛德勒是一个自始至终浑身散发着正义之气的男人,我想他的形象不会如此深入人心,反而可能因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人觉得某种形象上的缺失。
正正因为辛德勒是人不是神,辛德勒也让观众感觉多了几分烟火气,这也让辛德勒心路历程的转变有理有据,自然有度。
所以当最后,当辛德勒后逃跑时哽咽地说出“我本该可以救更多人的……如果我能或许我可以救更多的人……能过我能多赚一点钱,我浪费了很多的钱,你根本无法想象。我若是……我做的不够”的时候,才发现了人性之光的纯粹。
辛德勒很后悔,而被他拯救了的那些人一脸茫然地看着他,至始至终,木讷,呆滞。
按道理,被辛德勒维护着活下来,迎来真正的曙光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完全看不到,或者是亲人的丧失,病痛的折磨,长期的担惊受怕和提心吊胆,他们已经丧失了人最基本的情感表达。
辛德勒却不是的,他可以哭出声,他的情感依然在,他自始至终都不是和犹太人站在一条线上,至少在苦难上不是。
而最让我意外的是,他会逃走,我相信,一个心灵光明的人不会用“逃”这种方式,在哪都一样,平静而愉悦。
所以我们是要等一个辛德勒,还是做一个尽管不成英雄也要奋力反抗的人呢?
《飞越疯人院》——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他们不是疯子,因为他们比所谓的正常人更像一个真正的人。”
他们是被一步步迫害成疯子的,就像麦克墨菲最后被切除了脑白质一样。
他们使用电击,使用手术,使用药物……这正是当时美国人所恐惧的。
他们何时又真的自由过呢?
酗酒,性欲强盛,内裤上画着一条喷着水的白鲸。
麦克墨菲极度热爱自由,不愿受拘束,直爽,带有美式英雄气息。
所以他在片子里留下了那句名言“我尝试过了……至少,我尝试过了。”
麦克墨菲,是精神病人们的灵魂象征,是反抗疯人院及联合机构的旗帜。
人们都愿意被他所吸引,都愿意跟着他一起抗争,这就是英雄的意义。
但英雄似乎打败了。
麦克墨菲成了被杀死给猴看的鸡,让精神病人们永远无法鼓起斗志——他被剥夺了精神之后,那面旗帜就倒了。
相反,联合机构则站在麦克墨菲的活尸上耀武扬威。
所以,酋长所能做的就是,杀死麦克墨菲,让他的精神永远无法被剥夺,也就是所谓的精神永生了。
之后,再用麦克墨菲的告诉他的方法,砸碎玻璃,逃出生天,而哈利等人则自愿留下来继续抗争。
这样便能反败为赢,麦克墨菲的精神,变成了每个病人各自所需的一部分,广为流传,成为胜利的希望。
麦克墨菲是一个革命者,一个即使死了也成功的革命者。因为他尝试过了,至少...他尝试过了!
《美丽人生》——大屠杀的背景下,只有笑声便是奇迹
这是对你有持久影响的电影之一。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发现它与大屠杀没什么关系,更多的是与人类的感情和父子之间的美好关系有关。
大屠杀提供了最终的背景,带来并突出了故事,并为电影增添了另一个深刻的层面。
影片的一开始让我以为这是一部欢快轻松的喜剧,可以在生活的偶然之中遇到无数的欢声笑语,倒也对得起美丽人生这一片名。
只是,当纳粹的阴霾开始笼罩意大利,当基度和乔舒亚被带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我发现仿佛有一块黑布遮挡了阳光。
虽然曾经看过的只是文字与处理过的电影,但我依然可以想象集中营中的黑暗与苦痛。
人不再拥有自由,不再拥有选择,甚至不再拥有独立的人格,当生命都有可能被随时终结而且看不到转变的希望,那么有多少人还能有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念?
更遑论乐观地面对这个世界。如果是一个孤独的人,那么他真的没有什么机会与可能再坚持下去。
但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他不仅仅为自己而活,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爱与关心,甚至超过了自己。
童心天真,但也脆弱,孩子应当看到这个世界美丽的一面。
于是总有强大的心替他们挡住风雨,营造一个可以健康成长的环境。
如果世界被拉上了黑幕,我们是不是应该去点亮光明,为了自己所爱的人。
基度,对妻子,对儿子,一直给他们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唤妻子为公主,时时刻刻的惊喜,让生活充满浓情蜜意和美丽。
和儿子在集中营里时,告诉儿子一切都只是游戏,让儿子在看到最后的大兵时,仍然惊喜尖叫,为自己的契约精神,和父亲的精心布置。
他一个人抗下所有的苦难,却总是将笑容留给自己爱的人。
喜剧涂上了黑色,欢笑化为了感慨。
人生很美丽,爱一个人,会发光。
有人说“人天生就是为成就事业而活着,一个人的一生追求就是为了事业的成功,如果没有事业作依托,人的人生就会淡如白水。”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事业是一个人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人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获得鲜花和掌声的不只有事业,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良好的社交圈都是所需要的。这种需要如何更好地满足呢?
有人会说,就是一部丰富精神的电影嘛。
不错,人生就是要有这些勇气和机智才会更精彩不会孤独!
你又更喜欢那部电影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