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稼时周波美国脑海里必须有假想敌,这次
导读:从台海关系到气候问题,近日,欧美针对中国的脚步出奇一致,也让被特朗普破坏的美国盟友关系出现修复迹象。拜登领导下的美国真的回来了?欧美加强盟友关系,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中国和西方大国之间的竞争会愈演愈烈吗?近日,太和智库邀请美国国家情报理事会前主席、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冯稼时博士(Dr.ThomasFingar)和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专家、中央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周波大校(退役)线上对话。双方就中美关系现状和未来走向、美国外交战略逻辑及联盟体系的现状与发展,以及中美如何防止陷入新冷战等重要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对话由太和国际交流专员康赢月主持。中国论坛获授权,联合观察者网编译对话如下,以飨读者。
主持人:今天太和智库很荣幸邀请到两位重量级嘉宾——冯稼时(ThomasFingar)博士和周波大校,一同来讨论中美关系的现状。我认为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帮助大家理解中美之间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将要发生什么。年是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在此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双方都大有裨益。
今天的主题是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的中美关系。在深入探讨这一事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之前,让我们先谈谈它对美国联盟体系的总体影响。具体而言,撤军对美国盟友有何影响?对美国的软实力和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有何影响?
联盟越强大,美国也就越“安全”
冯稼时(ThomasFingar):我从问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要问阿富汗对美国与其盟友关系有何影响?的确,上个月撤出阿富汗的方式是不光彩。但是,我不认为这会影响到美国对北约及其他盟友的安全承诺,也不会影响盟友对美国的期盼。
阿富汗不是美国的盟友。盟友与非盟友,甚至盟友与伙伴之间,都有着重要的区别。有些政治评论员认为美国现在以这种方式离开阿富汗,会导致盟友对其失去信任,因此,美国必须有所作为,使其盟友恢复信任。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美军撤军阿富汗。来源:美联社
这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举个例子,美国兵败越南之后,美国盟友要么维持强大的力量,要么变得愈发强大。但更为重要的是,就我看到的其他盟国政府的评论而言,评论主要展现出期望,正因为美国不再深陷阿富汗泥潭,现在它可以更好地应对任何可能存在的共同安全挑战。
周波:首先,我得说明,问题不在于阿富汗事件对美国盟友有何直接影响,而在于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大背景下,美国的联盟体系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依旧认为,这一事件是影响美国联盟体系的一大关键因素。事实上,可以将其视作一个切入点,透过其预测美国联盟体系将如何变化。
在我看来,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以美国为首的联盟体系将日渐式微。首先来看欧洲,美国明确要求更多北约成员国执行其GDP2%的防卫支出标准。截至目前,十个国家达标了,这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特朗普总统的粗鲁和无情抨击。我认为,未来随着更多国家达到这一标准,分担美国当前承担的约37%的全球军事支出以及超过70%的北约总体防务支出,以美国为首的欧洲联盟体系(跨大西洋联盟)实际上会变得愈发脆弱。因为北约越自主,美国就越容易转移注意力。
华盛顿已经明确表示,其外交政策将会聚焦在印太地区。当拜登总统向世界宣告“美国回来了”,我不知道这一宣告真正想表达什么。这听起来徒有其声,因为美国总体在往回缩,其重心已经从全球问题转至解决国内问题和聚焦印太地区的中美竞争。欧盟将不得不自谋出路,在未来实现所谓的“战略自主”。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亚太。美国劝服澳大利亚购买英美制造的核潜艇,这事不算是一次真正的成功。的确,美国成功说服了一位半心半意的盟友,使其甘于冒险介入未来与中国的潜在冲突,但这是以牺牲法国这位盟友的巨大利益为代价的。
年9月5日,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柯林斯级潜艇在达尔文以北演习中。来源:商业内幕(BusinessInsider)
鉴此,我不认为美国打了一次胜仗。再者,对于绝大多数亚太国家而言,包括美国的盟友和伙伴,中国是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任何强化军事同盟关系的努力都会让第三国陷入“选边站”的境地,这是该地区国家最不愿意做的。综上所述,我认为美国的联盟体系会在未来逐渐衰退。
冯稼时(ThomasFingar):我想谈四点看法。第一是新同盟关系。新同盟的建立相比以往没有特别大的变动,因为澳大利亚原本就是美国在ANZUS(太平洋共同防卫组织)中的盟友,现在只不过多了英国的加入。所以,如果要探究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以后美国联盟体系的发展趋势,那其中的一个变化就是新的三方同盟——一个从未有过的同盟关系。这并不意味(盟友)对美国的信任感降低。
第二是澳大利亚舍弃常规动力潜艇,转而购买核动力潜艇的决定。我认为这并非是美国施压澳大利亚的结果。在我看来,任何有能力购买核潜艇的国家都会这样做。因为核潜艇航程更远,所以各国都会优先拥有核动力潜艇,而非柴油动力潜艇。这对像澳大利亚这样离哪儿都远的国家尤其重要。
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MalcolmTurnbull)于年在悉尼会晤。来源:每日镜报
第三点涉及美国军事同盟的概念。当然,美国大多数同盟关系最初都是军事同盟,而且各同盟关系中军事因素最为突出。但是,不管是北约、澳大利亚、日本,还是其它国家,美国的绝大多数联盟关系都是利益联盟,而非仅限于共同的军事问题。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将这些盟友彼此之间,也与美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远远不止是因为一个共同的对手而走到一起的一群国家。发展盟友关系的重要性不应被低估,其中很多关系源于同盟成功所需要的透明度。
最后,就你刚才所言,我认为占GDP2%这一数字没什么特别的,且早就被提出了。美国盟友的军事预算增长绝大部分都发生在特朗普就任总统之前。美国公众接受为保卫盟友而承担过度责任的想法,是二战后的美国政策有意为之,旨在为维系冷战同盟关系而承担高比例的责任和财政负担。
我们这么做,是因为我们能够这么做;我们这么做,部分原因是为了阻止我们的盟友独自研发核武器;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他们更集中地投入经济发展建设,让他们得以重建国家,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进而改善公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壮大自己,成为美国更强有力的伙伴。他们越强大,联盟也就越强大。联盟越强大,美国也就越安全。这就是我们的逻辑,获益的不仅是美国,而是联盟体系中的所有成员。
美国支持利比亚,努力立即结束利比亚持续的冲突。来源:美国国防部
但是,许多美国公众现在却不愿意继续超额买单。五六十年前,我们的盟友和伙伴奄奄一息、穷困潦倒、尚待恢复元气之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合情合理,但现在似乎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后冷战环境下的军事需求需要调整,这将反映在军费增长上,或者在你所说的更大的战略自主或战略能力上。老实说,我本人希望这些国家有更大的自主能力,因为这样一旦出现对我们的欧洲伙伴更有利的情形,美国就大可不必被轻易卷入其中。
以利比亚为例,美国和其盟友在利比亚的利益和介入程度不尽相同。它们想有所作为,却力不从心,因为缺乏必要的情报搜集能力和供给能力。同盟关系并非就只是打造美国的影响力。它也是在打造集体行动能力,以追求共同目标,震慑其他国家。它是一种机制,目的在于让享有大量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共享情报信息,进而维持和谐。它是一种在具有高度一致价值观的国家之间信息共享的维和机制。
美国盟友关系弱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冯稼时(ThomasFingar):我想请问一下,如果你的分析是对的,即美国联盟关系正在衰退,那么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周波:美国一向仰赖自己的同盟体系来确保其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未来将更是如此,因为它自身的实力在下降,尤其是相对于中国的实力而言。拜登总统说美国希望强化其同盟体系,我相信这是真心话。但即便如此,他能做的也不多。
这有几个原因。第一,曾经使联盟结构存在合法化的总体框架已经崩塌。冷战结束标志着维持安全平衡的战略框架已经消解。北约延续下来,并且在持续扩张。但是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敌人,其大体已然失去动能。没错,北约仍在喋喋不休谈论所谓的“俄罗斯威胁”,但俄罗斯的威胁究竟有多大呢?诚然,一些欧洲小国,尤其是曾经处于苏联阵营的小国会害怕俄罗斯,但是俄罗斯不大可能对所有北约成员国构成威胁。如今的俄罗斯经济,基本上和西班牙或意大利处于同一水平。在北约内部,除了主导的美国,还有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此外,俄罗斯和一些北约成员国(如土耳其)关系很好,土耳其竟然不顾美国的抗议,购买了俄罗斯的S-防空系统。
俄罗斯的S-防空系统。来源:路透社
在欧洲,维系北约的动力其实停滞不前很久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形容北约已经“脑死亡”。北约仍然想向世界证明自己有吸引力,因为诸如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国仍然渴求加入北约。但是,我认为他们不会很快就加入。就乌克兰而言,考虑到它和俄罗斯之间的历史与文化渊源,俄罗斯不可能容忍乌克兰加入北约。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警告说,乌克兰申请北约成员国资格将会对乌克兰的国家状态造成无法逆转的后果。普京总统警告西方不要踩踏俄罗斯的红线。俄罗斯动用武力阻止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并非完全不可能。
沙特阿拉伯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因无人机袭击而减少。来源:BBC
也有说法指北约是一支应对恐怖主义的力量。我认为,正是因为北约没有了明确的军事对手,所以才不得不将恐怖主义等视作主要威胁,并将其放大,以维持同盟关系。但是,恐怖主义具有突发、无规律的固有属性,而北约摊子过大,并不具有应付恐怖主义的灵活性。恐怖袭击不可能同时发生在所有北约成员国,因此,北约很难采取集体行动。正如我们在年所见的,既然区区几架无人机就可以让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减半,那北约要有多灵活才能应付得了这种小规模的突然袭击?
美国联盟体系的削弱对中国有何影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认为美国真心希望北约能加入美国挑起的中美竞争中来。但是有一个根本问题:大多数北约成员国也是欧盟成员国,而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总体来说是不错的。另外就是“地理制约”,欧洲离中国太远了。中国与北约有一些“工作关系”,双方没必要死掐。过去,北约的对华政策基于三个“没有”:没有对中国南海政策;没有对台政策;没有对钓鱼岛政策。基本而言,双方希望培养务实的关系,北约也不会过多干涉亚太地区的政治军事。
但近年来,我注意到了一些变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一番言论,他一再声称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了北约的一个挑战。这颠覆了他自己前些年的表态,那时候,他更多地是视中国为机遇。我认为背后的逻辑依旧相同,他的一番说辞仍旨在夸大外在威胁,以合理化北约的存续。
只不过这一次是把中国的崛起作为外在威胁。但他最近的语气有所缓和。9月,斯托尔滕贝格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进行视频会议的时候,表态说北约不把中国视为对手。在其他一些场合,他说北约应该在诸如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上寻求与中国合作。我有点好奇,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为什么,以及要如何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和中国合作?为什么不选择在军事问题上合作?毕竟中国和北约曾在印度洋上有过出色的反海盗合作。
王毅应约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视频会晤。
冯稼时(ThomasFingar):我想就你刚才所说的同盟目标问题发表一下看法。在我看来,联盟的建立绝大多数是为了巩固威慑力和集体安全,而不是所谓的扩张。联盟不是为了攫取他国领土;联盟不是为了使用武力胁迫民主的传播。那么现实中联盟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和漏洞呢?答案是肯定的。你提到美国及其欧洲盟友干涉波斯湾地区冲突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获取能源。现在,我们对中东能源的依赖性几乎为零,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该地区的任何能源。
欧洲现在对该区域的依赖性也有所降低,随着欧洲进一步转型更加绿色的能源体系和经济,依赖性只会更低。过去为了让欧洲能够从这一地区获得石油,美国承担了过高的政治成本。现在可以说,我们负担经济政治成本,是为了保护欧洲盟国的油轮驶往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地区。
欧洲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系统在年之前实现气候中和。来源:欧盟理事会
欧洲人理解这一点,并且很可能意识到了需要在加强自身防御能力这方面取得更大的能力自主性。但是,我并没有看到哪个联盟成员国要抛弃现有的联盟关系。我们成员国之间相互高度依存,共享巨大的利益和共有价值观。如果没有北约,难以想象欧盟能成功落地与扩展。
这不仅仅是因为北约留给后者更多的资金用于非军事目的,还因为北约帮助法德这样的宿敌发展出多种合作模式。当北约应对军事冲突的时候,真正的盟友必须要有很高的透明度,要共享情报信息,要有合作和分工。依照这些模式,才能够更容易地推进经济社会合作形式以及推进深度的边境开放。我没有看到我们的欧洲伙伴,当然还有美国,有任何的退出意愿。北约惠及每位成员国。如果说北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