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们的地球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地球是什么样子的?有多大?有多重?
趣说地质学--认识我们的地球
作者:王清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已退休)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类的本性,也是科学进步的源动力。
大诗人屈原身居楚国地,心在天地间,在两千多年前就发出《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他很好奇:天是圆的,有九层,怎么去度量呢?
地是方的,东西南北有多长呢?
庐山很美,也很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和驴友们一起在山里转,走到任何地方,都会看到不同的美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驴友们问他,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
苏东坡不知道,但他留下了一句貌似很有哲理的名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身在此山中”就不能认识“庐山真面目”吗?
诗人们不能,但科学家们能!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什么样子的?有多大?有多重?
古今科学家们想了什么办法去认识地球的“真面目”?
01
地球的形状
屈原的《天问》反映了我们中国古老的天地观,叫“盖天说”,可能起源于殷末周初,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据说,孔子的学生曾子(公元前~前年)对此有疑问,说“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
“揜”的意思是遮蔽,用圆形的天去盖方形的地,会露出四个角吧?
于是,“盖天说”被改良了。
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提出,天是穹状的,地也是穹状的,两者都是同心圆状的半球,天和地间相距8万里。
落下闳和他发明的浑天仪(图片来源:公共网络)
当然,也出现了革命性的观点,认为天和地是球形的。
汉武帝时的落下闳(公元前~前87年)发明了球形的“浑天仪”,用来观测天象。
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78年~年)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张衡浑仪注》中说得很明确:“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张衡认为,天是一个大圆球,地被天包在其中,就像鸡蛋黄被包在鸡蛋里一样。张衡还对落下闳的浑天仪进行了改进,发明了“漏水转浑天仪”。
张衡和他改进的浑天仪(图片来源:公共网络)
希腊人开启了西方哲学。他们的哲学开始时主要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