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德黑兰禁忌一切禁忌都源于性禁
《TehranTaboo》是德国、奥地利拍摄的动画电影,严格说是真人影像转手绘风动画电影,类型上属于社会讽刺电影。有人评价这部电影黑化政教合一的伊国十分明显,近年来国际电影节上关于伊朗背景的电影不少,比如《一次别离》等,至于伊国女性的命运是否真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就另当别论了。
“抽你老公一耳光,要是他没反应,说明吸了鸦片;要是笑了,就是大麻;……如果他骂你,那就只是喝醉了而已;但如果他把你打到牙齿脱落,说明他一切正常。”片中的一位女性如是说,凸显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片中的很多禁忌的确是令人难以想象:未婚情侣在公园牵手会被道德警署带走审问;打陌生电话聊骚一旦被查,道德警署有权烧了“罪犯”的房子;后备箱放着一个本美女杂志,抓到后就会被囚禁;婚外性行为可能会被处以“石刑”或“鞭刑”,堕胎有可能会被处以公开的绞刑。据悉,伊国作为少数依旧存在“性别隔离”的国家,不管是在公交、银行、地铁、还是游乐园、面包店都有明确的男女区域。让人不禁感慨,活在当下的中国是多少幸福的事情,尤其是中国的女性们。
片中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
一个是派瑞,期盼离异,因为丈夫吸毒坐牢,没了经济来源,只能带着孩子上街,因为法官不批准其离婚,不得不屈就做了法官情妇,还换来了一套公寓和生活费。
一个是萨拉,已婚女性,刚刚怀孕,不愿当家庭主妇,希望人生获得更多成就感,得到别人的认同,但多次求职,丈夫却拒签同意书让她上班。实际上,她已悄悄堕胎两次,以这种形式反抗丈夫的独断专行。最后,因为一个恶作剧骚扰电话,被丈夫谩骂,结果吸毒后迷乱中扮做天使坠楼身亡。
一个是冬娅,“待嫁”少女,与文艺青年巴巴克在夜店蹦迪酒后乱搞,清醒后要求巴巴克必须出钱帮助修膜,否则会被未婚夫发现打死两人。其实,她是与人口贩子签署了协议,需以处子之身被卖到迪拜,只想以此办法离开这个国度。
剧情设计非常巧妙,三个故事平行推进,人物之间又互有交叉和关联。三位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处于三种不同的状态,即将结婚、已婚怀孕、等待离婚,试图去概括德黑兰普遍意义上的各类女性,不同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悲剧,套用一句名著中的话:不幸的女性各有各的不幸。面对这样的德黑兰,三位女性的选择是:要么忍耐,要么逃离,要么死去。
比较可笑的是:情妇派瑞为了让法官签字批准她离婚,甘愿做法官的情妇;她坐出租车时,可以当着自己孩子的面满足司机;她拿起别人的电话,就能随随便便挑保安的侄子……大体可以判断:她是这三位女性中最没有道德压力的人,反而就是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中活得最为游刃有余,她抓住萨拉丈夫曾光顾自己的把柄,帮助巴巴克搞到了贷款;她抓住法官和自己相好的把柄,搞定了儿子的上学问题。她忍耐、适应着这个歧视女性的环境,把男人当做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正应了诗人北岛那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女孩必须带头巾,据说理由是——她头巾底下隐约露出的皮肤会挑起男人的欲望,所以是不道德的。讲的直白一点,无论是着装禁忌、教育禁忌、德黑兰禁忌,说到底,都是性禁忌。记得当年读《北大往事》,孔庆东在《北大47楼室》中讲过毛嘉去伊朗游学的故事,曾提到毛嘉说“那边妇女在外面捂得严严实实,但回到家……(略)”这些制度、规则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压抑,也容易创造生活上的“两面人”,正如萨拉的丈夫那样,一方面要求自己老婆严守贞洁,另一方面自己却悄悄去寻欢作乐。影片中还揭露另一类“两面人”,以法官为代表的有权人,一方面身份是主持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却借助权力肆意玩弄女性,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别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还顺带着讥讽下当地的宗教,在描述完女性的悲惨命运之后,刻意去直接拼接一些诵经的镜头和声音,明眼人一看就懂了。
片中派瑞的儿子埃利亚斯的镜头也很多,他先天失语,好像对何为正确、何为错误都无法判断,貌似对于社会处于无知、无感的状态。有点类似韩国电影《熔炉》、台湾电影《无声》中的聋哑儿童,似乎这类儿童因为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了一些的丑陋社会现象的必然承载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