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解密拖延时钟主观时间与客观
01现象
片段一:
妻子质问她的丈夫说:“为什么你去看垒球的时候总是准时,而去看歌剧的时候总是迟到?”
丈夫回答:“你在开幕前20分钟就到了剧场,却认为我迟到,可是我坐下的时候,大幕正好拉开!”
片段二:
一个建筑师说:“当我同意九点出发的时候,我的意思是9点之后10点之前(也就是9点30分左右)出发,我想我的妻子应该能够明白我的意思。”。
但是他的妻子从8点45分就已经准备好了,并开始不耐烦地看着手表,到9点5分的时候,她对他讲话的口气已经变得怒气冲冲了。
这两个片段中的对话在生活中很常见,是很多人争执的起点,双方都有理,也都纳闷对方怎么就不理解呢?
02解析: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
《拖延心理学》中,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原来心理学家们将时间分为了: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
追根溯源,在古希腊,人们也认为时间有两个方面:钟表时间和沉浸时间。
“客观时间”即钟表时间,是由钟表和日历来衡量的,它是不可更改的,可预知的。比如,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不论你喜不喜欢,妇女节在这一天都会到天,明天如期离开。
“主观时间”就是沉浸时间,它指的是自己的感觉,它不可量化的,也无从比较。当我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感觉时间飞逝如电;当我们焦急地等待一个重要通知或者一个紧要回电时,一分钟就像一个小时。
当我们的主观时间跟钟表时间能够无缝连接时,我们是幸福的,始终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不会沉浸在游戏之中而误了约会;不会一直拖写作进度而错过了征文时间;当然也不会在验收前一日通宵加班赶进度。
反之,拖延者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是冲突的,他们没有从主客观这两个时间角度发现差异,从而经常处于时间混乱之中,甚至事情一开始时,进展顺利,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时间不够而晕头转向,并且类似的经历一再重演。
03探源:时间的主观感受
针对以上现象,《拖延心理学》指出: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构成自我认同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它跟你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你的生物遗传以及你的个人心理都息息相关。
一些研究显示:
美国人注重现在,注重青年,注重在最少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还注重迅速而及时地行动。
亚洲文化具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观念,他们会更多地将历史和传统以及长期的计划纳入考虑的范畴。
在一些欧洲国家,比如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迟到更容易被人接受,一般不会被人认为是一种不礼貌,而在美国,迟到是一种不礼貌。
在中东、非洲和西班牙文化中,人们倾向于把时间看成是机动的、可伸缩的和自然的。他们希望同时参与到多种活动和交易中,他们对遵守时间并不十分讲究。
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人们有着不同的对时间的主观感觉。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家庭影响,正如康德所说:家庭乃是社会之缩影,事实上,家庭是具有自发维持能力的最小社会。
所以,不同的家庭对时间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家长们长期的言传身教和家风家貌都会影响到孩子对时间的认识,这些点滴积累都会形成一个人的主观时间感。
拖延心理学(帮你彻底摆脱拖延症)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31购买另一方面,《拖延心理学》指出,在人的一生中,时间感是会随着人的生理发育、成长而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年龄段,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时间感都是不一样的。
例如,婴儿完全处于“当下”这个时刻,不存在客观时间的概念。当他饿的时候,不管时钟上的客观时间是几点,得不到及时满足,他们就会绝望,就会大哭大闹。
青年人的时间感更现实了:他们会意识到时间的重要和宝贵,无意中也会错过时机,工作中的最后期限与职业生涯、收入密切相关,拖延影响到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人。
中年人常常会思考:我做成了一些什么?我还剩下多少时间?回顾以往,接受目前选择的生活;展望今后,看清生命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老年人则感觉:剩下来可以活着的时间越来越短,未来也不再那样充满了希望和前景,钟表时间可能已经不再重要,而主观时间显得更为重要了。
总之,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生存现状等都影响了他对时间的感知,但这不是拖延的理由,探出根源,承认和接受客观和主观两种时间,逐步做到在两者之间有弹性、自然地过渡和变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明天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