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大讲堂保罗蒂芙尼博士全球化的六
导读:在经济全球化已然势不可挡的背景之下,不时出现的“反全球化”论调,不仅听起来异常刺耳,而且不合时宜。
总体而言,20世纪下半叶全球经济的强劲扩张对所有人都有利,特别是对所谓“新兴市场”国家的公民。但出于种种原因,“全球化”被部分论调视为西方发达经济体呈现“空心化”的主要原因。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的经济政策被认为是主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对抗情绪加剧,以及唐纳德·特朗普在年当选美国总统,进一步导致了许多人开始转向反对“全球化”。即使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额,这场辩论的结果必将对全球所有国家和未来多年的全球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此,部分人坚持认为这是好事,即国家经济保护主义现今应该占据上风,并且应该建立全球商业壁垒。然而,关于这场辩论当前存在诸多观点。那么,“全球化”是否已走向终结?未来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将会对我们各行各业,以及我们个人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又该为新的“全球化”思潮作何准备?
有鉴于此,我们策划推出了系列导师公开课,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一期:《“全球化”的六种争论》
保罗·蒂芙尼博士(PaulTiffanyPh.D.)
年4月12日,紫荆教育-玛丽伍德MBA客座教授保罗·蒂芙尼博士(PaulTiffanyPh.D.)在紫荆教育MBA“导师大讲堂”中,为广大学员带来了名为《THEGLOBALECONOMYTODAY:IS“GLOBALIZATION”DEAD?》——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否已走向终结?的主题分享,并详细列举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六种主要争论和背后的利益关系。
本次讲座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的本质;第二部分:“全球化”的六种争论。
本次主题分享的主持人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付喆,对话片段中文总结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硕士王婷。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本质
谈及“全球化”,我们首先要了解下世界经济的现状。
现今,全球经济的体量有多大?
年,全球名义GDP为94.9万亿美元,购买力平价为.6万亿美元。需要注意的是,相关数据均出自年初的统计,后续受疫情、供应链问题以及俄乌冲突影响,未来还将有一定的变化。
年,全球经济下滑了3.1%;年,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大约将达到4.4%,发达经济体是4.2%,新兴市场是4.8%。
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变化的大概估值在2.5%-2.3%之间。另外,全球人口的数量在年初已达79.5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90亿。
目前外界对于全球经济的预测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衰退的风险”,原因主要有疫情影响,以及受俄乌局势影响。由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导致相关供应链中断,进而冲击着全球能源、粮食、金融市场、产业链,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持续蔓延,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得不为此买单。
现今,业界对于“全球化”的定义有很多,在此主要从两个方面为大家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晰,“全球化”是世界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结合的一个过程,特别是通过贸易、技术以及跨境资金的流动。
其次,作为第二种效应,“全球化”还指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实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的一体化,人们的价值体系是趋同的。
在这里,我想先说明下自身观点——我本人是非常支持“全球化”的,正是因为“全球化”让世界人民都受益。不过,“全球化”并非一个自然现象,“全球化”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政治领导人的意愿在发生改变。
“全球化”并非一个自然现象
可能有同学会问: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化”?人们为什么要跨境买卖商品?
对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时间线为大家陈述。
首先,18世纪末在英国诞生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并逐渐带动起跨境贸易,这是主要的原因。在此之前,世界的本质是农业世界。
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谁是世界的主导?这个答案很有趣——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人口最多,粮食产量最大。
当工业革命来临,一些西北欧的小国家,如英国、丹麦、荷兰、法国等迅速发展;此时的中国、印度却没有跟上脚步,农业大国的性质没有改变。
众所周知,农业经济的财富来源是土地,因为要种粮食。那么,谁是土地所有者?答案是:富农、贵族。
又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此时的贸易不发达?
有两点理由,首先是运输的问题。食物需要保鲜,但是保鲜技术是到19世纪末期才出现的,因此将食物从外地运往当地很困难,国内的市场又很有限,所以商业活动多数以当地市场为主。
再者,交通业也不发达,主要是以牲畜运输为主。总之,科技不发达导致了运输困难。
此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有:当时只有富农才有土地所有权,甚至政权,他们不希望国外的商品进入当地市场,国家之间有很严格的保护政策,制止外部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以上我所陈述的政治、科技和经济等因素均阻碍了全球市场的增长。
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阶级已变得更加强大,当他们想把工业品,诸如纺织品、衣服以及其他制造业产品卖给以生产食品、农产品为主的国家时却遭拒绝。因此,英国权力机构便开始立法,降低他们的贸易限制,此时全球经济便开放了。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全球化”发展,有以下几个时期尤为值得注意。
第一个是年至年这一节点,此时全球贸易的扩大,主要是由于“8月炮火”一战的爆发。
第二个重要时间点是年,即世界经济大萧条。在当时,没有人知道如何管理世界经济。
年,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形成,但并没有促进新的“全球化”。年,二战爆发,虽然作为一战的延续,可一战的主要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并成为主要的新生力量,冲击了传统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之后,美国也加入了二战。而二战后,正是美国崛起的开始。但起初,美国并未意识到“全球化”的重要性。
看看美国地图便可知:从东海岸(大西洋)到西海岸(太平洋),均有巨大的天然屏障;北部是加拿大,南部是墨西哥,均是相对较弱的国家。由于地缘因素,美国不担心他国入侵。同时,美国是个孤立国,而且经济潜力巨大,作为最富有的农业大国,其物资、油气皆丰富,还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因此,美国认为,自身不需要参与全球经济。
但二战后,在欧洲、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来自前苏联的威胁时刻存在,因而美国决定为民主资本主义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世界,由此美国开始走向开放贸易,实施技术转让,给一些国家提供资金。此时,全球经济活动开始增加。
之所以列举上述的诸多历史事件与关键时间点,目的正是要向大家强调,经济发展与政治举措的相互关联及相应概念,进而使我们明白——“全球化”并非一个自然现象,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促使的结果。
历史并不是一门科学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存在周期性的。
回溯各个伟大民族的衰落过程便可证明:
16世纪的西班牙,创建了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国,但是没有保住;
17世纪的荷兰,以“海上马车夫”之誉取代了西班牙,曾一度称霸世界。但在年到年的三次英荷战争后逐渐走向衰落,其世界霸主地位被英国取代;
18世纪的法国,不仅在北美建立了加拿大,北非、东南亚的大部分也均为其殖民地;但在路易十四之后开始走下坡路,7年战争之后便完全衰落了;
19世纪的大英帝国实施殖民扩张政策,但英国即使把地球1/4的面积囊括其中,却依然一步步走向衰落;
20世纪的美国,诸多战争的爆发,对美国的消费和经济增长刺激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历史并不是一门科学,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
正如几个月之前,恐怕很少人能够预想到俄乌间会爆发军事冲突,而此举给“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预估。当然,还有很多不可预测的事件,会改变一个国家,影响全球经济发展。
现今的世界经济正在饱受通胀之苦,原因有很多,疫情、全球供应链问题以及俄乌冲突等,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
那么,“全球化”的大门是否还会如往常那样向外界打开?谁又会成为21世纪的主导?——中国还是美国?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