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出发的工艺美术运动曲线莫里斯以及塔
西方现代艺术一个大事物从哪里开始呢?
西方现代艺术究竟是什么?如此一个大事物从哪里开始呢?这情况还真有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第六回中面对偌大的荣国府所说的那样,各种人物事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结果这位了不起的作家就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一个小小的人家说起。”受此启发,我也不妨就从艺术史上不起眼的设计开始说起吧。
大事往往从小事开始,而且还真的是挺小的事情。在英国人莫里斯,兴冲冲给新结婚的自己建好了漂亮的红房子后,却发现满世界连个看得顺眼的家具和壁纸都找不到,市面上只有那些传统纹样和现代材料混搭的东西,让他大受刺激,才决心要自己下手去改变这个情况,因为他自己就是个美术家。
其实,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存在着一百种需要,其中有大有小,而英国人莫里斯私人生活中碰上的这个需要,看着不大,但它恰好连接上了社会变形期遇到的一个绝大需要。
因此莫里斯与几个同伴在伦敦建立的小小事务所,竟然会掀起一场“工艺美术运动”并得到了全欧洲的呼应,那实在是因为当时欧洲各国都面临了同样的问题:就是社会从农耕往工业化转变,机器的使用渗透到了社会各个方面,若不拿出对应的办法来,人就生活在一种物与物之间不协调的环境中了,就如同我在发刊词里提到的,那个学院过道在现代空间中挂古典油画的人还满心以为是在传播美,但实际却严重违背了协调之美。
这个情况德国艺术史学者贝尔廷先生也清楚地指出过,他说:“当人们呼唤新艺术时,是建筑和设计站了出来,作为一种新社会的象征,担负着改变生活空间的希望,而人们在憧憬着生活空间改变之时,人本身也一样会发生变化。”
莫里斯为什么抓住了机会,那个时代很多做设计做艺术的人却不去抓住呢?
我们现在事后来看,莫里斯算是抓到了一个机会。但是,为什么他抓住了,那个时代很多做设计做艺术的人却不去抓住呢?那是因为,莫里斯不光有审美,还有爱,他有非常鲜明的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晚年还和朋友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同盟”,去维基百科上查一下莫里斯,他的头衔是“社会主义者和工艺美术运动改革者”。
他提出艺术如果不能与大众分享,艺术便失去价值。为了让大众能使用上有美感的器物,他去做了当时地位不高的设计工作。要知道,在19世纪,能够让个人成名的是做画家或者做诗人,这两方面的才能莫里斯都有,他油画画得一点不差,请大家看下面文稿中附的莫里斯的油画就能明白。
他也有诗歌集出版,并已获得了诗人名声。可他却要开一家事务所去设计墙纸、椅垫子,是不是就可以看出来,他心怀社会大众才会去做这件事。后来他的追随者们,有不少人和他怀有同样的心意,显然,西方艺术的被改变,不是光追求美而已,其中有善的参与。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莫里斯设计的墙纸,从英国莫里斯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以及后继者们所做的探索,的确是让艺术进入了一个创造历史的时刻,西方当时所有器物的样式,从建筑、绘画、雕塑,到桌子椅子、杯子盘子,甚至包括门把手这样的小细节,都要去改变,才能和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时代匹配。
于是在19世纪末期,西方有许多天才的头脑进入设计,出现了各种设计流派,这种改革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名称,在巴黎有“新艺术画廊”,奥地利有“维也纳分离派”,德国有“青年风格”,意大利有“自由风格”,西班牙则有“现代风格”……从设计家具和椅垫子那种小地方开始的一件事,很快遍及各种领域:建筑、家具、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开启了一场在-之间遍及全欧洲的“新艺术运动”。
既被称为“新艺术运动”,当然是求新的企图在起作用,然而,当时要创新谈何容易,那真是叫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无论在纵向还是横向的历史轴线上,都没有借鉴,全靠他们自己去一点点摸索,进一步,退两步。然而,当时求变中有一个基本走向是清晰的,那就是先向自然学习,因为自然物无论长成什么样,本身绝对没有不协调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新艺术运动的设计以有机形态和曲线为特色。
而那种“曲线风格”在当时的确获得了先进性,那就是,不再把传统派的、学院派的、中世纪的各种手法,乱七八糟往一块儿搁,而能有自成一格不再生硬别扭的纹样风格,同时也能与铁、陶瓷、水泥等现代材料结合。等经过了这个曲线阶段,人们才渐渐用更符合机器性格的直线和几何形去创造新的设计语言。为了简明起见,我们不妨就拿“曲线”和“直线”这两个关键词,来概括西方在设计上走向现代化的两个步骤。
最能代表新艺术运动曲线特点的杰出作品:布鲁塞尔所建的塔塞尔饭店
最能代表新艺术运动曲线特点的杰出作品,是一位比利时建筑师霍尔塔,年在布鲁塞尔所建的塔塞尔饭店,那个风格新颖的建筑设计一出来立刻就引起轰动。人们看到,从莫里斯工艺美术运动那里开始的,带有怀旧动机所采用的自然纹样,却在他的手中发展成一种与现代的铸铁材料完美结合的曲线装饰语言。现在去看这个塔塞尔饭店,它因挤在一群楼房中,可能在外观上还感觉不出它有多突出,
进入到内部,马上就会被它轻盈流畅的内部结构所打动,因为建筑师霍尔塔不光是把建筑的结构框架,无论是梁架、柱子还是楼梯,全设计成曲线,而且他把那些曲线和现代的铸铁材料结合得非常完美,结果就是让那个建筑内部空间获得了轻盈的诗意,给人感觉真的有如一首小夜曲那么轻松优美。
后人评价说,这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建筑中难得出现的一个根本性改变,因为传统建筑的样式和材料决定了建筑内部是做不到那么玲珑剔透的,因此塔塞尔饭店的新颖建筑框架和装饰风格,打开了人们的思路,被很多人学习。
虽然“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作出现在比利时,但“新艺术运动”这个名称却还是来自法国。一方面是,法国很久以来都是艺术上的领导者,他们对设计的重视也比其他国家要早,我们在上一季节目中就提到过,路易十四时代就推崇过高明工匠布勒所做的家具,让一向被视为配件的家具,放到了高档艺术品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是,“新艺术运动”这个名称的确是在巴黎先开始用的,那是巴黎的一家画廊采用的名称,店主辛弗雷德·宾热衷于艺术设计,同时也做出版,并资助志趣相投的艺术家来做家具与室内设计,希望能给社会提供美的设计样式。除去这个据点,那时期的法国还出现了好几个类似的设计组织,因此有一群人在做同样的事。其中一位叫吉马德设计的巴黎地铁站,正是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如今这种铸铁的曲线盘花的巴黎地铁入口,已经成了巴黎城的一道风景。
年在巴黎举办的世博会,为大会搭建的入口和装饰也全部采用了那种曲线纹样,这就更让曲线设计成为当时的一种时髦,人们于是就把这种席卷全欧洲的设计趋势以“新艺术运动”来命名了。然而,新艺术运动在年后就慢慢衰落了,它的消失是有道理的,因为说到底,曲线装饰虽然可以用铸铁的方法做出来,但毕竟还是很费手脚的事,而且它终究没有与人们传统观念中对装饰的留恋做出切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对装饰的留恋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如果真正要从机器和实用出发,曲线依然显出是一种奢侈,唯有直线和几何形才更符合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做起来也省时省料。那就是建筑和设计的改革该走的下一步,放弃求美的曲线,采用更实用性的直线。这个内容我们放到后面去讲。
最后,我们需要来厘清一个在艺术史上与“新艺术运动”有关联却同时也有区别的另一种潮流趋势,那就是英文中所指的“ArtDeco”——中文翻译为“装饰风艺术”。
“新艺术运动”和“装饰风艺术”两者是有区别的。
两者的区别要先从设计的地位开始说起。一直以来设计只是工匠层面的事,它不具备绘画和雕塑高尚地位,即使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欧洲大陆上的新艺术运动,已经是强调设计重要性的信号了,再有,虽说法国在17世纪工匠布勒做的家具出过风头,但那还是个案,并不带有普遍性,真正要提升设计的地位还需要人去争取,这种事情依然是法国领头。
法国先有一批爱做设计的人和艺术家,在年成立了一个“装饰艺术家协会”,目的就是给设计争地位。他们的确争取到了让每年一度的巴黎沙龙大展也开始接受设计作品了,但设计师们发现,设计在沙龙展中明显还是二等公民。一位设计参赛者这样写道:“我们结果还是被打回到装饰,有意无意还是被当成了灰姑娘或者穷亲戚,只允许跟仆人们一起吃饭。”
为继续抗争,这个协会决定单独来做设计大展,以获得和绘画雕塑平起平坐的社会地位。这群人于是兴冲冲地准备起来,计划在年让首届设计大展隆重登场,但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展的计划被搁置,直到了年,“国际现代艺术装饰工业展”才终于在巴黎亮相。这个展览向所有的工匠技艺开放,结果是展览上呈现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构思,在样式上可就超越了“新艺术运动”提倡。
这个展览向所有的工匠技艺开放,结果是展览上呈现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构思,在样式上可就超越了“新艺术运动”提倡的纯曲线,而成为多种风格手法的呈现。有用几何形的,有用艳丽色彩的,还有学中国或日本风的……
然而,即使展品五花八门,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为争奇斗艳,那些产品都尽量采用罕见和昂贵的材料,比如乌木、象牙、闪亮的石料,抛光的金属等等,努力达到奢华高级之感,于是·人们便使用了“ArtDeco”这个称呼,来命名那种追求璀璨奢华感的设计口味,以区别之前的“新艺术运动”。
不过,ArtDeco的奢华趣味到了二次大战时就停止流行了,因为战争彻底打击了一切对奢华的追求,这之后,更简洁更大众化的现代建筑和设计中的“国际风格”出现了,我们谈了西方在社会转型期,是设计先动手进行了改变,这个改变先从吸收自然形态的曲线入手,我们在下一讲继续把关于曲线的故事讲完,再进入到直线为主的现代设计和现代建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