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性的美学立场未来主义对机器文明的

身上有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30/5969989.html

当机器美学成为现代建筑的主导时,对机器的接纳和颂扬必然会反映到艺术上,我们这篇文章就谈谈机器对绘画和雕塑的影响。机器是怎么回事,长什么样,我们人人都明白,所以事情很清楚,当绘画或雕塑接受机器影响时,而不是受大自然之物的影响时,催生抽象艺术是不是就会容易了。

绘画上的野兽派和立体派时,我们分明看到绘画的自主性已经大幅度提升,传统绘画的面目被完全改写,但无论是代表野兽派的马蒂斯,还是代表立体派的毕加索,都没有走到抽象那一步。绘画进入抽象,还是机器美学在其中起了临门一脚的作用。这一讲就来谈谈机器美学如何刺激绘画走向抽象,而其中首先要介绍的是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的美学立场:速度、动力与声光色

未来主义是年意大利人马里内蒂发起的一个艺术运动。

马里内蒂自己并不是艺术家,他是个文人,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写评论,是个多面手。他从小跟随父母居住过若干个国家,包括埃及,法国,最后回到意大利,因此见多识广,尤其在法国接触到了19世纪末的各种新思潮,使他非常热衷创新。

比如他年写了个长篇小说叫做《未来主义者马法尔卡》,在其中他描绘了一个“未来人”的形象,他笔下的未来人没有心灵,冷酷无情,但却具有机器般万能的本领。这种明显看重机器的态度正反映了他所建立的“未来主义”的立场。

年2月他在法国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其中全盘否定传统文艺的价值,认为那是腐朽僵死的,与时代精神不相容的,号召人们要热情面对机器和技术带来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面貌是速度、动力和声光色,而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所谓庄重、尊贵、抒情和有等级的样子了。他同时宣告,在新时代的美完全是是另一种的,是速度之美,这种新的美让一辆风驰电掣的汽车,比过去带翅膀的胜利女神像更美,让世界变得更辉煌壮丽。

马里内蒂这种观点立刻就把意大利的年轻艺术家们点燃了。年轻人从来就喜欢新事物,汽车、飞机、工业化城镇这种现代产物在他们眼中是充满魅力的。加入未来派的意大利年轻画家波丘尼、巴拉和塞韦里尼等人,后来也纷纷跟着发表《未来主义绘画宣言》、《未来主义雕塑宣言》,他们在其中拿出的造型主张是:

“我们拒绝一切低沉的色彩。我们在画上画出的阴影,会比我们前辈的白光还要亮。我们要求红与深红,它们喊叫着;我们要求永不满足的绿色,永不满足的发亮的黄色……我们需要一切尖角形的、动力性的花纹,装饰的、斜行的线,它们落在观赏者眼里,要像是从天上来的箭头。”这一类描述已经是把未来主义的造型风格用文字给形容出来了。

进入抽象:未来主义对机器的歌颂

这里我们只要拿未来主义画家波丘尼的三件作品来做例子,就能清楚地看出未来主义画法对传统做了什么样的改变。

先看他还未参与未来派之前的一幅风景画《早晨》,画的是城郊的一角,明亮的光线和朦胧的氛围显然还停留在印象派的画风上。但他没有像印象派那样画田园或花园,画的却是工业城市的一角,上面有笔直的路和成排的厂房,就知道他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兴趣了。在加入未来派之后,他画下的《城市的崛起》画风立刻大改,果然就是上面宣言中表达的那样,在画面上去体现速度,光线和力量了。

在一个工业城市的背景上,他画了一匹红色的奔马,占据整个画面的最中心,那分明是工业时代速度和力量的一个象征,画面上的人则全被这匹扬蹄奋进的马冲击得纷纷倒下,更是在传达工业化摧枯拉朽的力量。

画面的色彩正是强烈的红色为主导,其中夹杂爆炸性的白色黄色,再加上整个画面全用夸张的飞旋跳跃笔触构成,整个画面充满了旋风般的运动感以及闪烁喧哗的刺激感,这样的画法的确在视觉上创造了属于未来主义特有的对速度和运动美的表达。

再看波丘尼在年画的《骑行者的爆发力》,画家对速度和运动的表达则更加提炼,已经基本达到了抽象。我们若是看一下他为创作这幅画所作的草图,看他是从画一个骑车的人开始,但因为他需要强调速度和力量,就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在尖锐有冲击性的线条和鲜明刺激的颜色上,而把骑行者的形象完全放弃了。

波丘尼的作品向我们清楚展示,一个未来主义画家歌颂机器带来的速度和动力的那种热情,很容易推动他摆脱具象,会感到抽象的手段与他要表达的速度和力量更加贴切。他这几幅画中的转化过程,果然让我们看到,机器美学对绘画进入抽象起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只可惜波丘尼在年意外坠马身亡,只活了32岁,这位有才华有激情的艺术家没能把未来主义的技法发展得更远。

但另一位活到86岁的未来主义画家巴拉,就有机会把未来主义热爱机器的立场,通过一步步把形象从绘画中排除出去,发展到只留下体现速度的线条或图形了。巴拉对运动的表达直接学习了摄影对动态研究的结果,那就是对一个运动中的物象多次曝光后,相纸上留下的不断重复的图像就会在人的视觉上产生运动感。

我们看巴拉使用这种方法画出《拴着皮带的狗》这样的作品,他让奔跑中小狗的腿就是用重复叠加的图像去呈现的,那种叠加的图像落在观者眼里,就构成了动感的幻觉。

此后,他用这种方式画出的《汽车速度》《机车速率》《摩托速度》则完全去除物象,只是把运动感提炼成一种造型语言。不仅用重复排列,还通过线条、通过尖的角与面之间的冲突,去营造画面上由速度带来的张力。我们这就看见了,未来主义者因为爱机器,爱机器体现的速度和力量,让他们顺理成章地进入绘画中的抽象。

当风格成为预设:未来主义的侵略性底色

说起来,意大利的未来派几乎是与法国立体主义同时登台的,我们甚至不难看出,未来派对立体主义的分解物体的手法显然是有借鉴的,但他们让自己用强调动感,光感和喧嚣之感,去区别与立体派的静态。

的确,我们如果拿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与未来派的画一比较,就能马上看出立体派真的是安静,甚至文静的。

另有一个区别是,未来派具有一种近于侵略性的性格,他们从一开始也真的是摇旗呐喊着上场的,而法国的立体主义可是背着人悄悄地去做的,连名称都是别人给起的。还记得毕加索甚至亲口说过“没有立体主义这回事”吧?

然而在未来派这里,他们几乎是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个典型做法:即“风格”成为了一个预设的行为,一个事先张扬出来的旗号和理念,然后再为那个理念去创造出相应的艺术形式。这给艺术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主动性,其实也该算是一种强迫性。

这就导致20世纪的现代派们进入了这样的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揭竿而起,靠一句口号或一个信念去招兵买马,然后占据山头安营扎寨,这个简单直接甚至可以说是近于暴力的做法,导致了20世纪艺术上各种新风格山头林立,五花八门。

说未来派的激情带有“侵略性”,也真不算夸张,我们只要听听未来主义者的宣言:“干起来吧!点燃图书馆的书架!把河水引来淹掉一切博物馆画廊,啊!看着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画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地漂浮是多么地开心!举起斧头铁锤毫不手软地捣毁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

这些话听上去,还真像我们中国当年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的劲儿。只是我们中国人说干就干,那是真的,而意大利的未来派们就只是喊喊口号而已,他们的古画一件也没被撕破,现在在意大利人眼中继续还是宝贝,意大利人把它们护得可好呢,因为这些当年未来派要毁掉的东西正继续给这个国家创造GDP。

实际上未来派的创立者马里内蒂还真像个革命者,他在创立了未来派之后,前往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游说宣传,充满锐气也充满进攻性,他满心要把未来主义做成国际性的艺术潮流。一时间欧洲文化界各种不同领域都有冠以“未来主义”名称发表的各种宣言,其中表现最醒目的是俄国,关于俄国我们以后再说。

只看未来派的这种狠劲,他们甚至把战争、暴力和恐怖都看作是摧毁旧世界,创造新未来所必需的手段,甚至赞美说,“战争是使世界唯一的洁身之道”,是“伟大的交响乐”。马里内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是个战争的鼓吹者,后来公然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他甚至在墨索里尼的军国主义时期被任命为科学院院士、意大利作家协会的主席。

但有意思的是,未来主义虽然一开始动静极大,嚷动得半个世界都知道了,但是延续时间并不长,在年第一次大战结束后,未来主义就衰落了。不过未来主义的表现技法在美术,音乐,建筑,诗歌等方面还是多少留下痕迹的,它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至今还是有留存的。

置身人类历史中的机器文明

几年前我去意大利佛罗伦萨,造访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恰巧碰到他们在办一个未来派展览,就办在美术学院的门廊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大名鼎鼎,因为那是西方艺术史上建立的第一所美术学院,建于16世纪。这家历史悠久的学院拥有非常珍贵的收藏,米开朗基罗那件最著名的大卫雕像就收藏在这所学院中。

然而这所著名学校就在佛罗伦萨老街上的旧房子里,门面一点点都不起眼,进门处有一个敞廊,也就只有三四十平米,未来派的展览就办在那个敞廊里,因此只是一个文献展,用图片说明未来派的一些人物和历史。

在那样一个悠久的美术学院门廊里的未来主义展,给了我一种感觉,好像是在一个大部头的古典名著跟前,放了一小块新闻剪报。

作为西方现代艺术研究者,我为这样的感觉有些不安,也对这种感觉有些不解。那是因为机器文明不值得人那么声嘶力竭地去歌颂吗?还是因为在相距未来派一百多年之后,机器文明向我们显示了它更多弱点和短板?还是因为,机器文明体现的速度和力量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真的就只配占据新闻简报那一点位置?这些问题一时还真不好回答。

然而,有意思的是,同样是一位意大利人,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在距离未来主义的50年后拍了一部在电影史上有名的电影,叫《红色沙漠》,它正好是把50年前未来主义者们全心歌颂的工业城市机器力量,在电影中呈现为一片灾难性的“红色沙漠”。

安东尼奥在电影中选用了红色、蓝色、黄色和灰色黑色作为整个电影的主要色彩语言,而其中象征生命的绿色正好是缺席的。整个电影中呈现的厂房、机器、浓烟和一直伴随整部电影的机器噪音,正是当年未来主义者眼中最正面的,代表一个全新时代的元素,可是在这个电影却被拿来构建了一个几乎是灾难片的视觉效果。

总结

这部电影反机器文明的立场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同样出现在意大利人手中的艺术表达,真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

这已经是有点题外话了,因为对人类文明的反思是一个太严肃也太沉重的话题,我们把它留给哲学家吧。这里还是回到这一讲的主题,就是通过对未来派的了解,希望听众朋友们看到,代表现代社会的机器力量和速度是如何被未来主义者转化成艺术语言的,这种转化让绘画进入抽象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7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