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都说,这个展览可能是某位厉害艺术家

在猪肉摊旁开了个天窗,这里变成了一座“被偷窥的美术馆”;常见的“牛皮癣”城市小广告,却被这些艺术家们创作成了艺术作品。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到底是什么?他们一直在用具体行动诠释…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

以下内容为扉(扉建筑、扉美术馆)创始合伙人米笑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叫米笑,是一名建筑师。同学们经常会问我:你做建筑师,那家里应该有很多房子吧?我有很多的建筑师朋友,他们都在做房地产的项目,房地产商有时候给的不是设计费,而是房子,所以他们都发财了。

但是在过去这20年里,我其实都没有在做房地产,而是做了很多很好玩的事情。

比如说在广州太古汇有一个书店,里面除了咖啡,还有非常多的讲座、展览。在二沙岛文立方也有这样一个地方,它不仅有米其林的餐厅,还有少儿的合唱团、电影的分享会。我们将这些地方叫做“无界社区”。

一栋“握手楼”的诞生

虽然没有做房地产开发,但我还是做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房子。几年前我约了几个好朋友,找了一个废旧的工厂车间,对它进行了改造。

▲紫泥十二门无界社区改造前后对比

在这个车间里头,我们一共盖了6个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叠起来的房子,就像一个立体的村庄。

▲由个体的使用需求生成立面扉建筑FEIArchitects

因为我的朋友都喜欢花园,他们希望能在花园里面做所有生活中的事情,它应该包含书房、浴室还有厨房等空间。所以呢,它最后就长成了这样凹凹凸凸的、像违章建筑一样的形状。

▲立面如同活的美术馆,不落幕的剧场郑庆龄

上面的这张实拍图,是这个房子晚上亮起灯后的效果。它其实有点像收藏我们生活故事的博古架,就像一个永不落幕的剧场。

▲35平方米有酒吧/商店的房子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房子里面,我们设计了一些可以共享的区域。比如最小的35平方米可以开出一个酒吧或者商店,可以看出它有一个对着楼梯的飘窗。

▲缓坡联系上下层,大人小孩都能找到各自的乐趣

其中有一间是80平方米,它有一个都市农场;另外的一间又会有一个坡道,可以变成一个展厅;它还可以有一个像骑楼一样的展厅;或者把这个客厅共享成电影院等等。

大家还可以隔着绿篱打球。

这些像“握手楼”一样的地方,其实可以方便我们邻居之间的沟通。

其中一个朋友家没有楼梯,但有个坡道,他在这个给小孩玩的坡道上办了个人的作品展。

这座房子建成以后,我们连前面破旧的围墙都没有放过。我们在里面做了一间茶室,可以经常聚在那里聊天、喝茶。破围墙也可以开出一个小小的市集,周末的时候欢迎朋友们来这里逛一逛。

无界的缘起

已完成:20%//////////

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葩”的朋友,其实要从15年前说起。

▲亿达大厦

年,我在广州东山口设计了一栋企业的办公楼。在这栋楼里,有着非常美丽的空间。

我一位画油画的朋友很喜欢这儿,他就送了一幅画(上图中那幅)给业主。他问老板,我能不能在你这里办一个油画展?老板当然很开心,他说好啊来啊。从此我们就有了扉美术馆。

▲亿达大厦12层:《美丽的破碎-德国艺术家安洁作品展》,AntjeWeber,年

一开始,它在这栋办公楼的12层,因为那儿有一个漂亮的天窗。这个展览办“开”了以后,很多艺术家都来申请。毕竟那时并没有太多的艺术空间可供他们呈现作品。

▲亿达大厦G层:扉艺廊旋转楼梯入口壁画《青蛙王子的异象世界》,邓瑜,年-年

到了年,在企业发展的影响下,这些地方都要用来办公了,于是我们就搬到了地下室。

▲扉美术馆入口:亿达大厦车载电梯作品《出口》,宋冬,从年12月1日开始成为扉美术馆入口

最后在年,美术馆10周年的时候,我们甚至把去地下停车库的汽车电梯空间也变成了展厅。

▲都市文身——视觉实验场

年,扉美术馆推出了第三个展览,这个展览展出了一些非常漂亮的作品,这到底是谁的作品呢?

当时临近五一劳动节,电视台来做了一个采访,邀请了包括艺术批评家、美院油画系系主任在内的专家等,让他们给市民讲解一下这个展览。他们都说,这可能是某位非常厉害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的作品。

最后是我们邀请的环卫工人说出了真相。他说这就是我每天与之搏斗的东西!我们铲了它又出现,铲了它又出现——其实它就是我们日常可见的城市“牛皮癣”,那些小广告。

▲左:环卫工人在清理墙上的牛皮藓

右:油画家陈本在记录

“牛皮癣”被环卫工人清理以后,日晒雨淋,就变成了非常美丽的、像油画一样的景观。是我的油画家朋友发现了其中的美,并将它记录下来了。

这个展览其实提出了一个思考:到底是劳动者创造了艺术,还是艺术家创造了艺术?到底谁是真正的艺术家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答案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社区的“年度艺术家”们

已完成:50%//////////

虽然居民以及周边的病患都有造访,可是我们发现一墙之隔、离我们最近的菜市场摊主还是没有来到美术馆。我们就想,怎么可以让他们了解、感受到艺术呢?

离我们最近的这一排摊主中,有一位叫阿正,因为菜市场不太通风,他衣服经常被汗浸湿,他就说,要是能开个窗户就好了。于是我们的馆长何志森老师,带着华南理工大学的几位研究生在他的档口后面开了一扇窗户。

窗户打开的时候,一阵猪肉的味道飘进这边干净高雅的美术馆,大家立刻感受到了生活跟艺术的无界。

窗口打开以后,阿正当然非常开心,因为他可以每天穿着衣服卖菜了。他还发现了一个新的故事:这些路过的人总是从窗口往里头探视。他就说,其实我这儿变成了一个美术馆,你看他们都来看我,不去看你们的展览了,我这儿叫做“被偷窥的美术馆”。

我们觉得特别有意思:阿正被这些艺术行动感悟,不再只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卖菜的摊主了。我们把他这句话用霓虹灯写下来,送到他的摊位。

除了这些摊主,还有一些非常可爱的普通人,他们也参与到了我们的艺术行动中。

去年我们有一个展览叫《去你的美术馆》,有两位建筑师想从深圳参加,她们就约了一辆网约车。

▲行车记录仪记录下艰难的“入馆”之旅

因为我们把汽车电梯也变成了一个展览空间,所以当他们把车开进电梯,直接就到了地底下的美术馆。门一开,这位网约车司机以为会去到地下停车库,结果一下子就进入了我们的美术馆。

▲“闯入”美术馆的网约车司机小王和两位参展建筑师

她看到这些艺术家做的有趣的事情,都惊呆了,然后就被这两位来参展的朋友拽出来了。她说,这真的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美术馆,我没有想到美术馆这么好玩。她就成为了第一个以网约车司机身份参加我们艺术展览的朋友。

我们的馆长将普通人、日常生活和艺术连接了起来。因为所做的这些有趣的事情,他获得了“年度艺术家”的称号。但是他觉得,艺术不应该只掌握在这几个获奖的艺术家或者策展人的手中,它其实应该属于我们普罗大众。

所以,他决定把这个奖送给我们身边的、为我们带来欢乐、带来艺术感受的普通人。像云起,他一直在我们东山口地铁站唱歌,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快乐;像礼峰,他是我们社区的快递小哥,我们一直说他递送的不是物品,而是欢乐;还有像菜市场的这44位摊主等。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年度艺术家”。

“人人都是艺术家”,其实这句话已经说了快50年了,我们一直以艺术行动证明这是真理。我们一直在践行的活动其实有一个名字,叫“无界博物馆计划”,即日常生活里的每一寸地方都可以变成美术馆,哪怕它是快递小哥的摊或者是菜市场。

建一座能踩着滑板上课的“山”

已完成:70%//////////

我刚才说的内容,都围绕着“艺术跟生活是无界的”这一主题,其实科学跟艺术也是亲如一家的。

3月16日,北京大学贴出了这样一个公告:电教楼即将进行改造,请大家把自行车、电动车都挪一下。其实这一天我们已经等了7年了。

年的夏天,一位企业家要捐赠一个学生自习中心,我跟随着她第一次来到了北大燕园。我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电教楼,它就像绿色的“魔方”一样吸引着我,真的非常美丽。

可是管理这栋楼的方老师说,你就别选这儿了,这个地方很快就要被拆掉了。其实这个位置真的非常好,它距离百年讲堂50米,与所有北大学子心中的圣殿——三角地之间的距离也是50米;第一饭堂、理科的第一、第二教学楼等,也在它50-米的半径范围内。

这么核心的位置为什么要被拆掉呢?能不能做一些功课挽留一下?我们通过搜索资料,翻查了差不多近一百年的校园地图,发现了一个“秘密”:大概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百年讲堂建成的90年代末,只剩下这一栋教学楼了。

我们还发现了很多发生在电教楼里的故事,比如学生们都记得那里曾经有一只“学霸猫”,新东方的第一堂课在这里,季羡林老师讲的第一堂国学课也在这个地方。当时完全是爆满的,他也非常地感动,觉得年轻人居然对国学有这样的热情。还有一些外国政要来华访问时,也是在这里发表演讲的。

有这么多历史积淀,我们想这栋楼应该是要留存下来的,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PPT,想要跟学校说这件事情。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我们终于约到了学校的领导,一开始是管理电教楼的老师,接着是教务主任,再到副校长,然后是校长,最后校长还组织了各级领导来谈这个事情。

其中一位部长说,“这个房子要是不拆的话,那总得拆别的房子。因为我们校园的容积率是固定的,要是不拆这个,就得拆别的。”大家都噎住了,这事好像有点进行不下去。

▲左:原状平面图

右:首层平面图

但是他觉得我们的方案非常有意思。原本这个教学楼都是一间一间的语音课室,但我们提出了一个无界的概念:就是把这些课室的墙都打掉。

这是它原来露天的一个小庭院,我们为它盖上了一个透光的屋顶,丰富里面的功能。比如我们会设计图书馆、展览空间、咖啡厅,让各个学科的同学都可以在这里交流、展示,这就是跨学科的学习中心。

最后大家都在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实现这一设想。它的契机出现在年,北京再一次推动对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就把这个楼拿去申请,然后就得以保存了。

我们的方案也基本保存了我们觉得最美的绿植,但是我们在立面上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交互装置:人在空间中走动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它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的行为会被重复加强。

我们想表达的是,北大做的每一件事情不仅会对教育界,甚至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保留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其实也是很重要的行动。

在另一个方案里面,我们把原来高高低低的位置全部用一个坡连起来,在设想中,将来同学们其实可以踩着滑板听讲座。我们将这个方案命名叫“五育山”,因为北大已经有一个未名湖,我们觉得要有一座山。大家可以逛到这个山坡上,在树底下讨论一下学习,聊一聊未来的生活,其实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情。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9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