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月明欧洲能源危机下的新机遇
作者:喻月明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压力测试,都隐藏着机会。
每当发生大事,随众起哄的多,静心思考的少。
每逢遇到危机,盯着风险的多,看到机会的少。
一场好的危机会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上周,陶瓷资讯发表的《天然气成本一年飙升%?欧洲陶瓷行业危机四伏》下有读者留言:“对于中国陶瓷出口而言是个机会和窗口期。”然而,欧洲陶瓷行业的这场能源危机仅仅只是利好于中国陶瓷的出口吗?
我们暂且不去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先来看看9月11号央视网的这段报道:
,时长02:31
在接受央视网的采访时,萨克米集团董事长蒙加尔迪表示:“公司的部分产品价格已经因为天然气价格而涨价了30%。能源危机已经降低了意大利乃至欧洲制造业的竞争力。”
意大利工业家联合会主席博诺米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如果俄罗斯完全停止天然气供应,意大利将出现40亿立方米天然气缺口,而如果这个用气缺口全部施加到工业领域,那么几乎五分之一的意大利工业生产将停产。一些工业界人士担忧,在最坏情况下,意大利可能被迫实行天然气配给制。”
如果俄罗斯完全停止天然气的供应,意大利工业生产可能会进入到半瘫痪的状态。而面对这样的危机,意大利短期似乎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萨克米集团董事长蒙加尔迪在接受采访时还提到:“转型使用其他替代能源尚需时日,在陶瓷生产设备上,我们已经研发了燃烧氢气的产品,但这项技术离投入使用还很远。”
另外,意大利手工业联合会(Confartigianato)当地时间9月8日发布报告称,疯狂上涨的天然气和电力价格让该国43个行业的超88万家小微企业陷入生存困境。报告显示,陶瓷、玻璃、水泥、冶金、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最大,能源价格上涨也使其他16个制造业部门受到影响。此外,柴油成本和冷藏储存费用增加,运输业和物流业受到沉重打击。
面对这样的现状,世界陶瓷行业的格局可能发生巨变。
出口格局之变
意大利、西班牙出产的陶瓷30%用于本土市场,70%用于出口。如果欧洲工业因能源危机陷入半瘫痪的状态,那么甚至有可能出现意大利、西班牙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内需的问题。
试想,如果意大利、西班牙本土陶瓷产品的价格上涨至当地普通民众无法接受的程度,或者因天然气配给制的施行导致“计划能源”之下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这两大瓷砖出口国有没有可能演变至瓷砖进口国?
而纵观全球建陶行业的格局,唯一能与意大利、西班牙建陶产品品质、结构、设计以及完整供应链体系相媲美的也只有中国。如果中国能抓住这个窗口期,把自身产品层次再提升一个档次,以全新的姿态(不仅价格有优势,而且品质设计均不输欧洲建陶企业)占领全球消费者的心智,那么世界建陶行业的排序重新发生改变不无可能。
日前,笔者参加的一个出口圈的聚会上,有位出口届的大佬说:“年后,陶瓷行业的出口生意又开始回归了。”无独有偶,不久后一位出口届的领袖与笔者分享了一个判断:“早些年,很多出口型的企业转行做内销;这几年这些转内销的企业可能又会回归做出口了。”
这两位权威人士给出了一个积极信号,即便我们仍旧受到诸多国家贸易壁垒的打压,中国陶瓷行业的出口又开始复苏了。这次的复苏跟欧洲建陶的涨价可以说不无关联。(当然也有其他原因,有位出口届资深人士透露:“现在国外客户基本过不来中国,通过邮件和电话差不多就把价格和货物定好;过去有很多小型贸易公司打价格战,搅乱市场秩序,他们来中国出差容易受此影响。”)
疫情之下并不是所有出口型公司都在增长的,也有中小型的企业在这次危机中退场。提出这两个观点的大佬公司都是出口届的头部企业,他们的产品、服务、渠道都非常有竞争力。但这些头部的出口型企业恰恰反应出了这股出口复苏的趋势,也正是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才有可能与欧洲建陶在产品设计、品质、结构上无限接近。
当然,意大利、西班牙陶瓷行业没有可能这么轻易的“坐以待毙”,即便短时间内替代能源还无法上场,他们也会寻找其他途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意大利、西班牙本土设计研发,然后寻找海外代工解决生产问题。
事实上已经有企业提前开始布局,而这样的布局或将会引发出世界工厂格局之变。
世界工厂格局之变
正如苹果手机从来不在美国生产一般,未来意大利、西班牙的瓷砖产能很有可能转移到世界工厂。从人才、技术以及供应链的成熟度情况来看,要想生产制造出可以媲美意大利、西班牙本土市场的瓷砖产品,找中国工厂代工似乎是一个不二的选择。
但是受诸多国家反倾销条例的影响,这个不二的选择如今却要打上一个问号。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西班牙瓷砖产品的主要出口国(美国、阿拉伯等地区)均对中国出产的瓷砖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倾销、反补贴税收。而印度、非洲、泰国、印尼、越南等瓷砖工厂似乎短时间内很难满足意大利、西班牙的高标准要求。
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又多出一条选项:在海外建厂的中国工厂。既可以满足高标准的要求,又可以避免反倾销、反补贴税收的影响。
据笔者了解,新加坡合发利集团与中国陶企共同在马来西亚投资的一个陶瓷生产基地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这个陶瓷生产基地将启用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及最优质的配套资源(每条生产线投资一亿元人民币,日产能3万平方米,未来计划三条生产线,日均总产能9万平方米)。目前,该厂还未投产便已经有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好几家中国陶瓷企业开始与其洽谈代工的合作项目。
面对欧盟、美国、海湾六国等反倾销国家以及泰国、越南等高关税国家,印尼、马来西亚等有准入证国家成为建陶企业看中的新出路及切入点。同时,从过去出口转内销到中国内卷洗牌再到未来的内销转出口,这段变革时期海外工厂显得尤为重要。
而世界陶瓷工厂格局的变革一旦发生转变,还将引发另外两大相关产业的变革:国产装备替代以及展会变革。
国产装备替代
“这次去参加意大利里米尼展会,我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全球知道,疫情这三年,中国的设备进步很大,早已与三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希望提升外国同行对我们国产装备的认知。”上周,笔者在采访新景泰总经理彭基昌时,他对陶瓷资讯团队说了以上这段话。
彭基昌还给我们分享了几个国产替代的案例,过去建陶行业不少头部企业都是只使用进口设备,后来在使用了新景泰的设备之后,发现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经费,而且比进口设备的效果还要好。由原来质疑态度转换为认可及后来大批量复购的案例比比皆是。
新景泰的案例是陶机设备国产替代潮中的一个缩影,“欧洲离燃烧氢气这项技术离投入使用还有很远。”而摩德娜与霍尼韦尔共同合作打造,适合辊道窑的混氢燃烧系统,可应用于含50%氢气的混合气的MHT氢能双层宽体辊道窑却早已在印度投入使用。不仅如此,摩德娜年出货量创企业有史以来的新高,合计出货个货柜,换算平均每个月出货近个货柜。年,摩德娜参与承建项目72个,其中海外出口的项目占60个,超过70%的业务来自海外的订单,甚至还在持续增长。”
建陶机械设备的航母科达制造发表的年半年报中显示,科达制造今年上半年营收56.51亿元,业绩持续创新高的原因,是其向内立足研发升级,复制制造优势跨领域发展,向外加快全球化布局,推进建材机械及海外建材的本土化运营以及基于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建材机械的海外业务方面,上半年科达制造在东南亚、中东、南美洲、非洲等市场业绩较去年同期保持增长,而且在土耳其、印尼等市场的多个整线项目集中投产,树立了海外智能整厂新标杆。
如今,欧洲能源危机也将导致欧洲机械设备企业失去竞争力,趁着这个窗口期,国产机械设备走出去的概率在增长。而如果其他国家的陶瓷产区对中国陶机的认知有所提升,也产生从质疑到认可再到复购的过程,国产陶机设备在国际上的品牌效应还将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在海外建厂的中国工厂,也将大批量使用国产陶机设备。这一批“样板工程”又将为国产设备出海打下范本。
展会变革?
如果意大利、西班牙建陶行业因能源问题导致产业链瘫痪或者生产线外迁,那么在其本土举办的展会(博洛尼亚展、里米尼展等)会不会失去与陶瓷产业之间的粘性?
展会与产业的关系是相互的,展会拉动及服务产业,产业的繁荣与否也直接决定了展会的发展。如果意大利、西班牙建陶行业失去了生产端口的主动,那么大家每年是否还会带着朝圣的心态来到这里举办的展会聚集?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会不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还需要时间的验证。如果有其他行业的相关案例,读者朋友也欢迎在此文的底部留言。
中国市场很重要海外市场同样重要
文章写到这里,笔者想引用前段时间采访新加坡合发利集团负责人刘诗进的一个观点做结尾:“中国市场很重要,海外市场同样重要。”
当我们在预测中国建陶体量最终将下滑到40亿平方米还是30亿平方米时,还不如把眼光放到全球市场。意大利、西班牙本土能消化掉的瓷砖产能非常有限,但当他们立足全球之后,仍旧跑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并且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进步。
如果说中国建陶行业竞争的上半场角逐是在中国本土市场进行的,那么下半场开场后,优秀的民族陶瓷企业终将走上世界的舞台,参与全球市场的角逐。而这场欧洲的能源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时机及窗口。
世界陶瓷行业的格局是否以此为导火索进入变革的进程就看我们自身了,因为书写行业历史进程的笔此刻正握在你我的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