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只为那份孤独的自由
时隔21年,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导演托纳多雷的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在国内重映。
尽管这次重映的是分钟版本,但由于经过了高清的4K修复,并且电影也保留了原作的精华部分。
这次的重映竟然在国内掀起了一小波观影热潮。
电影上映4天,竟然取得了多万人民币的票房。
将同期上映的新版《霹雳娇娃》远远甩在后面。
一部重映版的文艺电影票房能够超越同时上映的商业大片,这在如今的影市实在不多见。
年,《海上钢琴师》第一次上映的时候。
由于导演与制片公司的纠纷,影片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几乎没有斩获过任何重磅的奖项。
最终取得的票房也差强人意。
但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自上映以来曾经被无数的影迷解构过。
尤其是对国人来说,看这部电影看到泪流满面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电影一直以来最被影迷推崇的三个片段。
由于本片有分钟、分钟和分钟三个版本。
我们今天聊的主要是以流传最广的分钟版本。
片段一:与钢琴共舞
作为讲述者的麦克斯刚刚应聘成功,在大船维吉尼亚号上成为了一名小号手。
尽管维吉尼亚号已经是当时著名的巨轮之一了,但在大西洋上,它仍然如同一叶扁舟般随风浪飘荡。
这让在陆地上习惯了的麦克斯直接晕到天旋地转。
此时幸运的麦克斯遇上了同样还没睡觉的钢琴师。
为了帮助麦克斯适应这艘船的颠簸,让他解开了钢琴的轮锁。
两个人就这样,在风浪中,一边弹钢琴,一边随着大船的晃动而摇摆。
这简直是我看过最浪漫的电影片段之一了。
在此之前,我从不知道电影竟然还可以这么拍,钢琴竟然还可以这么玩。
那种洒脱,那种自由,无拘无束。
两个人就这么任由钢琴在地板上随意地滑来滑去,直到撞进了船长的卧室。
此时面对船长的质问,那副表情好像在说: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钢琴自己动的手。
由于养父的教导,他一辈子奉行“fucktheregulations!”主义。
在他的眼里,这艘船上没有船长,也没有乐队的领班。
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
他只是想弹琴。
在他长大的这无数个夜晚里,天知道他有多少次曾经这么玩。
天知道他曾撞坏过多少扇门。
但作为观众的我们和船长都知道,下一次他肯定还会这么干。
片段二:斗琴
作为一个单纯的小伙,视音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而由于移民潮的开启,他的名声也随着移民传遍了北美洲大陆。
正所谓树大招风,此时一个自称是爵士乐鼻祖的人出现了,他要在船上挑战。
影片中出现的这个杰里·罗·莫顿确有其人。
他也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爵士乐大师,技巧高超。
但由于他爱吹牛的习惯,再加上人品不怎么样,被许多爵士乐迷所不齿。
这位老哥也确实经常说爵士乐是自己发明的,但所有人都知道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
斗琴这场戏两人每人弹奏了三首曲子。
刚开始的时候,莫顿一出场便是气势汹汹。
他先是走到吧台前喝了杯酒,然后将酒杯倒扣在了吧台。
随后走到跟前,表示占了自己的位子。
紧接着,莫顿就给在场的所有人漏了一手。
不仅弹奏出了美妙的音乐,而且还将自己对于节奏的精准把握完美展现了出来。
而单纯的此时却不知道“钢琴决斗”是什么意思,他只想听听这位莫顿老哥的音乐。
所以第一首曲子结束,与在场的所有人一样惊叹于莫顿的音乐,真心为他鼓掌。
轮到上场的时候,他也仅仅是随意弹奏了一首圣诞歌曲。
这符合他的性格,他就是很随意,永远都是想弹什么就弹什么。
这时候他哪怕是弹一首《两只老虎》我都不觉得意外。
但莫顿不这么想,他认为没有认真对待比赛,这是对自己的侮辱。
所以第二首曲子他就拿出了杀手锏,弹了一曲自己的成名作《thecrave》。
这首曲子实在是太棒了,完全沉浸其中,甚至都情不自禁流出了眼泪。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顿是有真本事的,绝不是只会吹牛皮。
而且也是真的很天真无邪,他根本就不在意这场比赛。
所以第二次上场,竟然将莫顿刚刚的曲子重新弹奏了一遍。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完整弹奏自己完全没有听过的一首曲子,其实莫顿已经从愤怒变成了恐惧。
从内行角度来看,这已经是天才级别的选手了。
但可能没想那么多,他重新谈奏一遍《thecrave》应该只是出于对这首曲子的喜爱罢了。
尽管他的任性把好友气得都开始吃纸了。
面对如此可怕的对手,莫顿第三次上场其实就已经黔驴技穷了。
他开始不断炫技,用高速的手法去弹奏钢琴。
在围观群众看来,莫顿的弹奏方式确实让人惊叹。
但这种丝毫不带感情的弹奏方式彻底惹怒了。
此时他才看清楚莫顿的真面目,这不是一个音乐家,这只是又一个追名逐利的人罢了。
而莫顿毫无感情的弹奏方式亵渎了音乐。
所以最后一轮,也生气了。
既然你这么玩,那请你不要后悔,这都是你自找的。
于是装了一个可以载入世界电影史的B:
用自己刚刚弹奏乐曲的钢琴的琴弦点烟。
所有人都在为欢呼。
而莫顿小丑般的行径最终黯然收场。
对于来说,他只是单纯的喜欢音乐,不管是蓝调、爵士还是华尔兹,都无所谓。
所以最后他看着莫顿走下船时才会说“fuckjazz”。
想想如今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鄙视链,多么地应景!
作为一个传奇。
很多人都曾分析过这一段。
有的人认为其实是小号手麦克斯的另外一种完美的人格,的故事就是他自己的故事。
也有人分析,代表的就是爵士乐本身,他是被麦克斯将音乐具象化的一个人。
因为从出生到他的死亡正好是爵士乐的兴衰史。
但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尽管音乐在整部电影中,在的人生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音乐并不是他人生的全部。
那么,在眼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自由。
或者说他这个人物代表的是自由。
音乐只是自由的载体罢了。
如果仅仅是为了音乐,那么影片结尾他最应该做的不是与船一起殉葬,而是下船。
因为很明显,只有他活下去,他的音乐才能继续。
但如果他为了音乐而走下了船,那么就会失去自由。
与音乐、爱情、生命相比,
对来说,
更重要的是那颗永远漂泊的心。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经典片段
片段三:下船
20多年来,针对《海上钢琴师》曾有过无数的解读。
但解读最多的可能就是这段了:
“为什么不下船”
新大陆上有他心爱的姑娘,他也可以继续弹奏他的钢琴。
但他犹豫了几秒钟后还是回头走回了船上,并为此颓废了好一阵。
“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我看见的,而是因为我看不见的。连绵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
这是对麦克斯所说的他不下船的理由。
为何回头?
这可能要从电影的开始来说。
尽管养父丹尼戏份不多,但他却对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fucktheregulations!”主义就是丹尼教给的第一件事。
所以在此之后他的一生之中,他从来都不在乎任何事情,都是随心所欲。
船上的所有人也都迁就,这也给了他更大的自由空间。
他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地方。
他喜欢的几乎所有东西也都在这艘船上了。
尽管整个“维吉尼亚号”就那么大,但他可以在这里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下船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而对于在船上也看惯了悲欢离合和人情世故的他来说,陆地上可能真的没有那么美好?
丹尼教给的第二件事便是“陆地上有会咬人的鲨鱼”。
当丹尼脱下衣服给看自己的后背的时候,那一道道醒目的疤痕很明显是鞭子的印记。
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得到在他这个黑人身上曾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
当然,作为一个白人来说,肯定不会遭遇到丹尼所遭遇的事情。
但陆地上的人们是盲目的,人心也是叵测的,像丹尼这样的人下了船会遇到什么事情真的很难说。
作为一个只会弹钢琴,不懂任何人情世故的人,他极有可能成为某个人赚钱的工具。
而最后被迫卖掉小号的麦克斯就很有可能也是的结局。
正如所说,
陆地上的琴键太多了,他弹奏不来。
陆地上什么都有,唯独没有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我常常想,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
想来想去,大概只有一个原因:
他做到了我们许多人想做却一直无法做的事情,
并且贯彻到底。
所以,
仅仅只是站在那里,就是一种优雅。
尽管当年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人大多都已为人父母,
但这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在电影里重温那份优雅和浪漫。
作为托纳多雷的“时光三部曲”之一,《海上钢琴师》真的是一部超越了时光的电影。
哪怕再过十年,
或者二十年,
我依然还会刷这部电影。
我相信自己也依然会热泪盈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