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夹缝中生活的意大利人是如何保护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陈志华于年于意大利访学时写作的《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一书。年1月17日,意大利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举办了《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一书的恳谈会。
在这本书中,陈志华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二十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栋古建筑和意大利民众对它们的保护。随文配有数百幅图片,包括地图、建筑照片等。陈志华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作着意大利的美丽和沧桑,增补进去的诸多细节也为生动讲述了年代时意大利民众在随处不在的文物“夹缝”中,牺牲居住便利以成全文物保护之事。
三十年过去了,陈志华书中诸多涉及市民和城市设计等的描述可能与现在的意大利有出入,但三十年在意大利几千年的历史中则如沧海一粟,如书中所写的公元前六世纪便有的神庙,三十年几乎在其身上未留下印痕。陈志华彼时的每一句喟叹均是对于当时中国的建筑保护状况而发。
“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古色古香的历史中心,那简直是文物建筑的堆积:中世纪的钟塔挨着文艺复兴的府邸,巴洛克的教堂对着古罗马的剧场。你上街买菜,市场就在大公爵府东边,但丁像的前面;你上街寄信,邮局就在帕拉提奥设计的府邸里;下雨了,推开一座小小教堂的门,进去避一下,一看,墙上是乔托的壁画,祭坛上有唐纳泰罗的浮雕。”陈志华在《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中不做枯燥地建筑学上的剖析,更多地是展示意大利之美。
陈志华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在四十多年的教学中,他教授的课程有外国古代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文物建筑保护等。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以及《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等。三十年前,陈志华先生率先在中国从事乡土建筑的考察与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测绘,并出版相关研究著作,如《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婺源》《诸葛村乡土建筑》等等,是中国在乡土建筑保护领域的开拓者。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一书最早于年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发行,但当时仅是一本黑白小册子。年,由陈志华修订、王瑞智编辑的彩色图文版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年7月重新修订出版的《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为此书的第三版。
意大利是多种文明的一个集散地:“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好多支重要的文化到意大利来演出过。最早有伊特鲁西亚人和希腊人,古罗马人把这两支文化发展到了辉煌的高峰。中世纪,北部有拜占庭文化和哥特文化的舞台,南部则有阿拉伯文化的舞台,但舞台演出的都是意大利本土的戏剧。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文化又一次登上辉煌的高峰,而且与法兰西文化发生了频繁的交流。这些文化在意大利半岛留下的,都是它们自己的第一流作品。”陈志华写道。
如果说意大利是一座大博物馆,那罗马就是这座博物馆的中央大厅。罗马城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诞生,到现在有年的历史了。罗马帝国极盛的五百年间,罗马城的人口一度超过万。空前的繁荣化成了无数大理石的建筑物:能容25万人的跑马场、8万人的角斗场、3-5万人的剧场……光是能供一千人以上同时使用的浴场就有11个,中小型的有多个。那时候罗马城号称”永恒的城市”。
中世纪的一位朝圣者曾说:“只要大角斗场屹立着,罗马就屹立着,大角斗场颓圮了,罗马就颓圮了,一旦罗马颓圮了,世界就会颓圮。”只是到了十六十七世纪,教皇和贵族们为了改建自己的府邸,纷纷开始从古罗马时期的角斗场浴场等建筑上拆石头,这些建筑就一度沦为采石场。
到了19世纪末,为了造国王维克多·艾玛努勒二世的纪念碑,还拆掉了建于古罗马时代最重要的庙宇之一的朱诺庙的遗址和一座中世纪的修道院,这座纪念碑也毁掉了北峰的悬崖,这座悬崖就是公元前年高卢人围攻罗马时,发生“白鹅救罗马”故事的地方。这个以维克多·艾玛努勒二世的纪念碑为核心建筑的威尼斯广场耗时25年才建成。后来广场的中央地带成为公车、出租车和观光马车等的聚集地,是全市的交通中枢地带。
维克多·埃马努勒二世的纪念碑
后来为了改变停车场的混乱,罗马的一些民众于年在报上大造舆论,政府应他们的诉求将“停车场”改为绿地。但是当时一些美术史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胜利,他们称还将继续造舆论,希望在广场外围种上松树和纪念碑两侧的松树连城一片,以将那个曾牺牲掉很多古建筑才建成的维克多·艾玛努勒的纪念碑挡住。
在年代的意大利文物保护方面,意大利民众总是表现出如上所述的真挚又可爱的热忱。古罗马城里的城墙,塞尔维墙和欧瑞里墙,所有的残迹,哪怕是几块石头,不论是在居民区还是在街道上,都精心保护着,小心地围一片草地。甚至在好几条街道相交的广场,即便每天的交通高峰时期都产生长时间的拥堵,但也不会清除广场中央的塞尔维墙的十几块石头。
陈志华写道:“我接触过的意大利人中,不少人洋溢着过多的感旧怀古的情绪,他们陶醉于古代的一砖一石,仿佛只要能在古城的历史中心里住下,就可以容忍一切的不便,认为那里的文化氛围足以补偿。”
罗马老城里居民为文物保护牺牲着诸多居住和出行的便利,陈旧的老房子,因为外围是某个历史时期的立柱或墙体而拆不得、动不得,里面在有限的空间里改造,常常没有阳光且拥挤不堪,成为地地道道的贫民窟。“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西耶纳等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里,古老市区的拥挤、破烂、败落和种种不卫生、不方便,使我非常吃惊。我不知道那里的居民怎样忍受那种环境里的生活,更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改善那里的环境。但是意大利人拿定主意要保存这些旧市区,留给世界,留给后代。在能力暂时不足以使居民们都过上现代化生活的时候,他们愿意等待。”陈志华写道。
意大利普通的民众在反对破坏文物方面常取得胜利。如最为著名的大坑在万神庙不远的阿根廷塔广场中央,坑里有罗马共和时期的四座神庙的残迹,一溜儿排着,还剩十几棵半截柱子。这是到年间发掘的。墨索里尼为了主办年的世界博览会,曾打算在这个广场造当时欧洲最高的大旅馆。舆论界纷纷起来反对,旅馆终于没造。
阿根廷广场中央的大坑
还有陈志华没写入书里的意大利博洛尼亚,该城市的议会和官员们为了保护核心区的遗迹,几十年来坚定而巧妙地与房地产投资商进行了有效的斗争,很好地遏制了房地产投资者对于古迹的破坏。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不是一本关于意大利进行浮皮潦草的大陈述的书,陈志华在书中写入许多历史和生活的细部的观察。
如他写到他在佛罗伦萨踏着小梯子攀登主教堂的穹顶时,见到一个采光口的侧壁上有一块玻璃板,看一看说明,原来压在它下面的淡淡的炭笔题字,竟是“拉斐尔到此一游”。即便是艺术殿堂里的尊神,年轻时也如普通人一般的淘气。
他写奥斯提亚城时,则注意到那里残存的古罗马时期的坐式厕所。他写道:“雪白的大理石板上挖着圆洞,厕位下是水沟,至今还有小小一股流水。”当时的文明发展和生活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奥斯提亚的古罗马时期的厕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775.html